發布地址: 四川
為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和《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區建設,結合廣西實際,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全區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和“人工智能+”行動實施及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以發展人工智能教育、創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為重點,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區提供有力支撐。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培養體系,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全面提升;全區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形成一批滿足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廣西智慧教育平臺(“桂教通”平臺)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為全區教育教學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成為賦能教育強區建設的“新引擎”“加速器”。
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發展
(一)推動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各地要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信息科技相關課程,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等課程,融合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逐步普及。鼓勵開設具有區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課程、特色課程,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研制廣西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引進、研發適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和教學資源。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教育,引導中小學生科學合理使用各類人工智能工具。鼓勵各地各校將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課后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開展人工智能科技節等實踐交流活動。推動中小學與大學人工智能教育銜接,支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師加入高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虛擬教研室,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教研工作。
(二)推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構建人工智能通識課程知識圖譜和能力圖譜,建設“通識基礎+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實踐創新”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共建共享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教學資源庫。面向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學生開設人工智能技術核心課程和前沿課程,提升學生專業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面向其他專業學生開設“人工智能+”交叉課程,建設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集群,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垂直應用能力。加強人工智能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加快人工智能優秀師資的引育。成立廣西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虛擬教研室,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研究協作新形態,賦能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成立廣西本科高校人工智能教學指導委員會,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開展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等工作。
(三)推動學科專業智能化升級。加強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支持廣西人工智能學院建設,引導各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立項建設自治區級人工智能學院,打造人工智能領域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集群。遴選一批自治區級人工智能一流本科專業和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點。加快高?!叭斯ぶ悄?”學科專業體系建設,面向國家、區域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推動人工智能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服務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工智能+”特色專業。支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領域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聯合開展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和項目孵化等,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和協同育人模式。
三、建設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重點應用場景
(一)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方式變革。引導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探索教師和人工智能協同的新型“雙師課堂”組織實施模式。引導教師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課程資源生成、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等,開展備課、課堂教學、學情分析、作業管理、答疑輔導等教學全場景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和區域探索課堂教學監測服務,動態跟蹤學生學習進度,開展智能化學情分析,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策略,促進個性化教學。推動智能作業批改和答疑輔導規?;瘧?促進教學減負、提質、增效。
(二)人工智能賦能學生學習和發展。探索和推廣智能學伴和智能導學應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適切性數字資源和探究性學習指導。積極探索學生人機對話式學習、項目化探究學習、個別化自適應學習等模式,鼓勵創建“AI班主任”“AI學科教師”“AI就業指導師”和智慧體育、智慧勞動教育等應用場景,滿足學生多元學習和發展需求。鼓勵為特殊教育兒童開發個性化智能輔助教學系統,提升特殊教育教學質量。探索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學生身心健康監測、分析和預警,實現對學生成長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開展高校AI思政智能體試點建設,重點打造“AI輔導員”“AI心理咨詢師”和數智“一站式”學生社區等思政智能體,構建“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動全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
(三)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應用研究,引入教師教學智能診斷與評價工具,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全方位、多維度智能分析,為教師開展并改進教學與教研提供大數據精準支持。探索建設教師專業能力智能評價系統,動態采集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和學習活動數據,形成教師成長畫像,構建教師專業智能化、精準化發展新模式。
(四)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與評價創新。建設自治區教育大數據中心,建立完善教育數據目錄和數據標準體系,促進教育大數據歸集與整合,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統計和決策系統,促進教育決策精準化和教育治理高效化。鼓勵中小學、中職學校普及數字校園應用,實現教育全業務、全過程數據伴隨式采集。構建區域和學校教育數字化評價體系,推動數據驅動的教育評價改革,支撐教育質量、學校常規管理、教師發展等評價,實現精準評估與智能督導。引導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實現校園精細化管理、個性化服務。鼓勵高校建設大數據決策平臺,整合教學、科研、管理等數據資源,構建“數據駕駛艙”,開展精準畫像,支持精準決策、管理和服務。
(五)人工智能賦能產教融合。大力支持高校、職業學校聯合行業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人工智能應用實踐場所,增強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鼓勵高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整合校內外人工智能軟硬件和數據資源,建設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研究,共建優質數字教學資源,推進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習實訓等關鍵要素改革。鼓勵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學院等實施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項目。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加大對“人工智能+”類項目的支持力度。
四、提升教師和管理者人工智能素養
(一)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訓。研制教師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發展指南,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納入“國培”“區培”等各級各類培訓計劃和項目,構建“基礎普及、骨干提升、專家引領”的分類分層培訓體系,全面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支持建立跨區域跨校的教師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發展共同體。推動更新師范生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提升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
(二)開展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素養培訓。面向教育管理干部、學校管理者開展人工智能素養專題培訓,逐步建立全員覆蓋的輪訓制度,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者把握新技術發展趨勢,全面提升數字化領導力,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科學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育變革。
五、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支撐體系
(一)打造自治區基礎支撐平臺。升級“桂教通”平臺智能中樞能力,構建全區教育算力支持與大模型服務底座,為各類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提供基礎支撐。建設一站式“人工智能教育服務專區”,匯聚各方課程資源、模型庫、工具集等,實現多元化資源和服務供給,各地各校按需選擇使用。引入“AI+低代碼”和智能體創作工作臺,支持各地各校搭建各類場景應用的智能體,培育靈活多樣、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整合匯聚各類課程資源、數字教材、作業試題、學情分析、評價指標、教育管理等海量數據,構建廣西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大模型訓練數據集,聚焦精準教學、教研轉型、科學治理、評價改革、教師研修、家校社協同共育等關鍵業務,打造一批教育智能體,初步形成“基礎支撐—資源匯聚—應用創新—生態培育”的智慧教育服務體系。
(二)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環境建設。把人工智能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重點內容,分類有序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高校、職業學校要加強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實訓)室建設,逐步實現智能化教學空間全覆蓋。推動各地分年度分批次對中小學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實驗室等進行智能化升級,為開展大規模因材施教奠定硬件基礎。各地要統籌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建設或聯合社會力量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智慧學習空間、人工智能體驗館和實踐教育場所等,為學生提供人工智能體驗、學習、探究、實踐的空間。
六、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一)加強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推動實施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計劃,與東盟國家高校合作辦學,建立培訓基地、組織文化交流、開展科研合作等,構建“人工智能+東盟語種+專業”融合培養模式,與東盟共同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打造人工智能賦能的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升級版。推動廣西高校人工智能領域“慕課出海”,通過中國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等在線教育平臺,搭建優質人工智能教育慕課輸出渠道,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共享。鼓勵中小學與東盟國家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動。
(二)合作共建教育應用場景。支持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平臺和垂直應用場景,重點在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留學生教育和東盟語種教學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合作,推動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聯合開展高水平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合作和成果孵化。
七、健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實施。各地各校要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納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職責,作為一把手工程,將其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做好規劃、推進和保障工作。各地各校要明確責任部門,加強業務管理和技術支持隊伍建設,建立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將人工智能教育和應用納入教育督導范圍予以正向激勵,建立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試點培育、成果遴選和宣傳推廣機制,推進學校人工智能教育與應用切實落地見效。
(二)強化經費保障。堅持公益性原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相關項目經費的保障力度。各地要統籌中央和自治區下達的資金,保障中小學數字化終端的配備和更新,滿足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各地各校要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科學編制年度預算,安排資金用于購買優質數字資源和數字化應用服務,保障教育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應用支出。
(三)筑牢安全屏障。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實黨委(黨組)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相關要求,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安全標準、規范體系和防范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數字倫理準則,加強對智能教育產品、工具、服務監管,規范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切實維護廣大師生合法權益。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