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福建
近日,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在專家的指導下,憑借精湛技術,成功為一名患者切除直徑超10厘米的巨大腸道腫瘤,通過內鏡微創手術實現“根治性切除+器官功能保全”的雙重目標,避免了傳統開腹手術帶來的創傷,標志著醫院在內鏡治療領域再上新臺階。
直乙交界處驚現“巨型隱患”
微創技術化解危機
今年7月,許女士在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接受腸鏡檢查時,意外發現直乙交界處存在側向發育型腫瘤。該部位腸道走向驟變、血供豐富,被業內視為消化內鏡操作的“高危地帶”。更令人擔憂的是,腫瘤尺寸達10.4cm×8.9cm,如同一枚“定時炸彈”盤踞在腸道要沖。若不及時干預,腫瘤極可能進展為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面對這一復雜病例,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消化內科迎難而上。8月1日,手術團隊特邀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0醫院消化內科李達周主任進行手術指導,消化內科王華秀副主任醫師、陳麗玲主治醫師等骨干力量在專家的指導下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消化內鏡診室內,內鏡器械化身“精密手術刀”,醫生們以毫米級精度逐層剝離腫瘤組織,全程緊盯屏幕精準避開血管與神經。經過數小時高強度操作,這枚盤踞腸道的“巨瘤”被完整剝離,未傷及一絲固有肌層,創面呈現完美干凈。
技術突破實現“雙贏”
患者免遭開腹之苦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腫瘤局部存在高級別瘤變(癌前病變),但所有切緣均無殘留,達到根治性切除標準。這一結果意味著,許女士通過一次微創手術不僅徹底清除病灶,更成功保留了腸道功能。相較于傳統外科手術需切除部分腸段、術后恢復周期長等弊端,內鏡微創技術以“創傷小、恢復快、保全器官”為核心優勢,為高齡或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更優選擇。
▲患者及家屬為醫院醫療技術點贊
“內鏡技術的發展讓‘毫米級剝離技術’成為現實。”指導專家李達周主任介紹,此次手術的成功得益于團隊對ESD技術的成熟運用,以及對解剖結構的精準把控。通過內鏡直視下操作,醫生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實現“治病”與“保功能”的平衡。
本例手術的成功實施,是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消化內科綜合實力的生動展現。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作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上消化道癌機會性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定點醫院” 以及東部戰區消化內科專科聯盟成員單位,定期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0醫院消化內科李達周主任進行手把手教學。同時,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消化內科依托上海六院與本地醫院的優質資源,構建了“技術引領+人才筑基+平臺支撐”的發展模式,為科室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室年完成三四級內鏡手術超千例,成熟開展EMR、ESD、POME等高難度技術,形成以專家為引領、中青年骨干為主力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隊。“我們始終將‘以患者為中心’貫穿診療全流程。”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龍欽表示,科室將持續深耕內鏡技術前沿,通過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為更多患者點亮生命希望。
據統計,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二位,但早期診斷率不足10%。李龍欽強調,腸道腫瘤早期癥狀隱匿,腸鏡檢查是發現癌前病變(如腺瘤、側向發育型腫瘤)的核心手段。建議4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長期便秘或腹瀉、便血等癥狀者,定期接受腸鏡篩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
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為患者解除了病痛,更彰顯了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在守護群眾腸道健康領域的硬核實力。未來,消化內科也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為區域醫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筑牢人民群眾的健康防線。
1
END
1
延伸閱讀
文 / 八病區 郭耿釗
圖 / 八病區 許鈺瀅
文、整理編輯 / 唐詩瑩
THE END
學習·創造·分享·共贏
預約咨詢電話
85812320~
晉江市醫院
福建省晉江市醫院
發現“分享”和“贊”了嗎,戳我看看吧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