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河北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臟及泛血管醫學診療中心楊毅寧教授和余小林教授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病例研究,在國際權威心血管期刊《JACC: Case Reports》上發表,彰顯了新疆心血管診療的國際水準。
該研究報道了一例極為罕見且高危的心血管病例。一位70歲男性患者因復雜冠狀動脈病變(右冠近端“章魚頭”樣慢性完全閉塞)接受介入手術(PCI)時,發生嚴重冠脈穿孔導致血壓驟降。緊急植入帶膜支架封閉穿孔并行心包穿刺時,鞘管又意外刺入右心室,造成醫源性穿孔。傳統上,此類心室穿孔需開胸手術修復。
面對雙重危急并發癥,楊毅寧、余小林教授團隊憑借深厚經驗與精湛技術,創新性地采用“血管閉合器+血管縫合器”的雙裝置經皮封堵策略。在實時影像引導下,成功實現右心室穿孔完全止血,避免了開胸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心包積液消退,一個月后復查顯示支架完好。該病例為復雜醫源性心臟損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微創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借鑒價值。(信源:“新疆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
7月30日,湖北省啟動了中國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項目新一輪調查。該項目將在湖北省9個地市、10個縣區展開,計劃調查1.2萬人,成為全國31個省份262個監測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牽頭,旨在確保項目的高質量推進,并對全省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已成為主要公共衛生問題。《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明確要求構建全國心腦血管病防控監測網絡,而本項目正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項目”的關鍵部分。自2020年起,該監測工作每5年進行一次橫斷面調查,以了解心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的變化。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醫院黃鶴教授表示,項目將進一步推動湖北省心律失常防治體系建設,提高全省心血管病的管理水平和綜合防治能力,為當地居民健康保駕護航。(信源:“湖北日報”)
近日,來自大連理工大學韓彥槊團隊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劉昆團隊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發表題為《Exploration of the Causal Roles of Immune Cells and Inflammatory Proteins in Aortic Dissection vi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的研究論文,首次系統性探究了731種免疫細胞特征與91種炎癥蛋白在主動脈夾層AD中的潛在因果關系。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免疫細胞和炎癥蛋白參與AD發生的機制,為疾病的早期診斷、風險分層與靶向干預提供了全新方向。核心結論在于免疫機制在AD發病中起主導作用,不同免疫細胞亞群具有不同調控作用;特定炎癥蛋白(如TRAIL)可能成為未來干預的分子靶標;本研究的發現為理解主動脈夾層的免疫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并為未來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潛在的靶點。例如,針對CD14+?CD16+單核細胞的干預可能有助于降低主動脈夾層的風險,而通過調節髓系樹突狀細胞的功能可能起到保護作用。此外,炎癥蛋白TRAIL及其相關通路可能成為未來藥物研發的潛在靶點。(信源:“CVIA心指南”微信公眾號)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馬恒教授團隊受邀在國際衰老領域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IF=12.4)發表題為“Micro/nanoplastic-driven cardiovascular senescence and multi-target interven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綜述論文。
該綜述系統闡述了微/納米塑料微粒(MNPs)通過線粒體損傷-表觀遺傳重編程-炎癥級聯加速心血管衰老的多層次機制,并創新性論證中藥多組分協同干預的臨床轉化潛力。研究團隊整合全球證據,從分子層、細胞和系統層面及臨床干預層面提出了"環境表型衰老(Environmental Phenotypic Aging)"概念,闡明污染物與生物衰老時鐘的協同效應。(信源:“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微信公眾號)
2025年7月30日,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Low-dose metformin requires brain Rap1 for its antidiabetic action?"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揭示了二甲雙胍降糖的全新機制,二甲雙胍通過抑制大腦中Rap1蛋白,激活下丘腦特定神經元,從而發揮其降糖效果。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二甲雙胍降糖的全新機制,并可能對糖尿病治療產生重要影響。
綜上,這項研究揭示了二甲雙胍降糖的全新機制,即二甲雙胍的抗糖尿病作用部分是通過大腦中的Rap1途徑實現的,為開發新的糖尿病治療方法提供了靶點。(信源:“醫諾維”微信公眾號)
近期,南京醫科大學肖明/李倩/高俊英團隊就在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進展。他們不僅發現,長期運動(如跑步)可以改善腦膜淋巴管結構和引流功能,減輕AD病理,并改善小鼠認知功能,還揭示了這一現象背后的機制。具體來說,他們先是發現,與野生小鼠相比,AD小鼠腦膜淋巴管結構和引流功能受損(表現為密的拉鏈樣內皮細胞連接減少)。進一步的RNA測序等證實,AD小鼠大腦中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血小板反應蛋白1(TSP-1),可通過與淋巴管內皮細胞表面的CD36和CD47受體結合,來抑制腦膜淋巴管的生成,改變腦膜淋巴管內皮的連接模式,從而影響腦膜淋巴管的引流功能。
總之,該研究不僅揭示了長期運動改善腦膜淋巴管結構和功能的機制,還為理解運動對AD的保護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事實上,目前改善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研究已經屢見不鮮了,比如一些收縮淋巴管平滑肌的策略,再比如一些像顱骨搬移術的策略,以及頸面部按摩的策略,但這些研究離真正臨床應用還有些距離,而運動的轉化價值很高,這也意味著,這一研究成果可能更有臨床意義。(信源:“奇點神思”微信公眾號)
近日,浙江省舟山醫院召開干部大會,宣布市衛健委關于醫院主要領導調整的決定。張秀來任浙江省舟山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信源:“中國醫院院長”微信公眾號)
以上內容收集于公開網絡平臺,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進入溝通交流群
高血壓|心臟重癥|心力衰竭|冠心病|瓣膜|心律失常|周圍血管|心電生理
點擊合集名稱,查看更多內容??????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學習之旅!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