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青海
摘要:“堆之瑪爾瑪”這一地名出現于敦煌吐蕃歷史文書P.T.1288《吐蕃大事紀年》中,是當時贊普的駐錫地之一,后成為藏傳佛教諸教派開宗立論的重要道場。“堆之瑪爾瑪”“瑪爾瑪”和“堆”等地名之間存在地域從屬關系,P.T.1288中的“堆”地方,應位于吐蕃中部,具體指涉今西藏山南市貢嗄縣境內的部分區域,而非王堯、黃布凡等國內學者所指出的臨近西藏西部的杜波地區。
關鍵詞:敦煌吐蕃歷史文書;歷史地名;堆之瑪爾瑪;杜爾波;斯當
自1930年陳寅恪提出敦煌學這一學科之后,學界對敦煌藝術、歷史、宗教等展開了系列學術研究,其中歷史地名研究對古代歷史地名變遷和歷史事件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敦煌吐蕃歷史文書P.T.1288《吐蕃大事紀年》所記載的“堆之瑪爾瑪(??????????????)地名為研究對象,考證“堆之瑪爾瑪”之地望、不同歷史時期該地望所承載的地名信息以及由此衍生的歷史事件和文化記憶。
吐蕃地名研究比較顯著的成果有米瑪次仁的《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西藏地名考釋》[1]考證了《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所記載的西藏地名,但并未涉及“堆之瑪爾瑪”。葉拉太的《吐蕃地名研究》[2]對西藏中部地區地名進行了考證和解讀,但同樣未提及“堆之瑪爾瑪”的相關內容。“堆之瑪爾瑪”這一地名最早山王堯、陳踐譯成漢文,但未作相關討論。黃布凡、馬德在《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書對該地名進行了初步研究。
“堆之瑪爾瑪”這一地名,除在敦煌葉蕃歷史文書P.T.1288中出現外,在后期藏文文獻《五部遺教》《韋協》《歷代寧瑪派高僧大德傳記》《朗氏家族史》《阿底峽傳》《瑪爾巴譯師傳》《米拉日巴傳》《俄氏父子上師傳記》《強巴林巴傳》以及《五世達賴喇嘛自傳》等中都有記載。足見,“堆之瑪爾瑪”在西藏歷史上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及對認識唐代吐蕃區域文明的發展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且對復原后期西藏中部地方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地名變更的歷史記憶研究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P.T.1288《吐蕃大事紀年》載:“及至豬年(中宗嗣圣十六年,太后圣歷二年,已亥,公元699年)夏,贊普白‘帕爾’往跋布川哲烏塘。唐延使者周尚書前來斂禮。冬,贊普駐于‘兌’之‘瑪爾瑪’。封賜衷心耿正者以告身,并頒賞物品。”[3]上述提及的“ ‘兌’之‘瑪爾瑪’ ”,在《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中被翻譯為“堆之瑪爾瑪”稱“冬,贊普駐于堆之瑪爾瑪”[4]文中“?????”一詞雖有兩種譯法,但筆者認為“堆”字更接近當代藏文讀音。目前,學界對此地名關注較少,部分成果對此產生了誤解,因此,作為吐蕃重要的歷史地名,“堆之瑪爾瑪”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作為歷史地名的“堆”(?????),最早出現于敦煌古藏文歷史文獻中(699年,時值吐蕃贊普赤都松時期)。后米在《書協》《弟吳宗教源流》《紅史》《青史》等藏文史料以及阿底峽、瑪爾巴等的傳記中也多次被提到,其具體藏文拼寫也從吐蕃時期的?????演變為????,甚至出現了?????的拼法。
目前西藏及其臨近地區有三處與“堆”有關的地名:一是今西藏日喀則市薩迦縣賽鄉境內的“堆”(????)地方;二是在今尼泊爾多爾帕縣與木斯塘毗鄰的“多爾波”(???????)三是在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境內的“堆”溝。其中,位于薩迦縣賽鄉境內的“堆”地方目前尚見相關史料記載。
(一)關于今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波”
前文所述“堆之瑪爾瑪”一詞中的“堆”與木斯塘之“多爾波”,雖然????字拼法相同但并非指同一個地方。敦煌古藏文歷火文獻也未出現“多(堆)波之瑪爾瑪”的說法。因此,敦煌古藏文文獻中的“堆”地方,并非指“堆波”(多爾波)。[5]藏文???????,漢文音譯為“多波”、“多爾波”及“堆波”等,其中“多爾波”最為常見。[6]該地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群山谷地之中,可見,“多爾波”和“堆”是兩個不同地域的名稱。
(二)關于“扎堆雄”三地之“堆”溝
位于今西藏山南境內三個較深的溝壑,分別為扎(???)、堆(????)和雄(??????),史稱“扎堆雄”三地。對此,各種藏文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今亦有相關歷史遺跡可尋。在吐蕃四茹(???????)中,“堆”屬于約茹之北部,為約茹九地或十八地之一。從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堆”為今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克西鄉,以及朗杰學鄉境內26個自然村落的統稱,生活在這個地域范圍內的人,通常被稱為“堆巴”(??????),即“堆地方的人”。
據《蓮花生傳》載,“扎、堆、雄三地被賜予尚臣,作為失去兒子的補償。故說,上述三地沒有王。”[7]即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去世之前,曾與其長子牟尼贊普等人在桑耶寺集會此時,次子牟茹贊普受母妃指使,持劍闖入,被尚·杰擦拉囊(《舊唐書》等稱“尚結贊也稱那囊·尚·結贊拉囊)之子烏仁攔于殿門口,牟茹贊普一氣之下拔劍殺死了烏仁作為懲罰,牟茹贊普被迫充軍三年,同時把扎、堆、雄三地賜予尚·那囊氏。如此,吐蕃時期的扎溝與那囊家族有著密切關系。此外,“扎堆雄”三地中的“扎”一帶,古代有聶(????)、蔡邦(?????????)、娘(?????)、洛(????)、欽(??????)和艾(??????)等家族在此地活動。[8]可見,“扎堆雄”三地與古代吐蕃的那囊、聶、蔡邦及娘等家族不無關系,而這些吐蕃時期顯貴的家族皆活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與雅礱河谷相毗鄰。與此相關的另一個顯赫家族是俄氏,俄·曲古多吉(1036-1102?)是噶舉派祖師瑪爾巴(1012-1097)的大弟子,也是米拉日巴(1040-1123?)的同門師弟。俄·曲古多吉的祖寺位于“扎堆雄”三地之“雄”溝內。[9]《歷代俄氏上師傳》記載:“贊普赤松德贊在位時期,…對俄·贊聶賜予虎皮之緞韉并獲金字告身……其子俄·贊斯囊跋住悉囊湯,女兒嫁與悉貝·趣贊,在都普溝尾(???????????),分封田地三百突。”[10]從引文可知,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堆”地方被賜予俄氏家族。
《釋庫如意寶》中提到,“約如分為南北兩地。上部為‘扎堆雄’三地,猶如國王坐于寶座;中部‘艾涅雅’三地,恰似眾臣商討國事;下部‘恰塔貢’三地,宛如妃子烹飪佳肴,此乃約茹之北部。”[11]“堆”位于約茹北部。
《弟吳宗教源流》記載:“堆”系約茹十六個“參”(???)地方官所在地。[12]《拔協》中記載:“上、下部昂穴、扎和堆,以及達拉山一帶水資源匱乏。”[13]此處,昂穴為地名,位于桑耶寺對岸;扎,位于今山南市扎囊縣扎塘鎮、吉汝鄉以及扎期鄉境內。可見,與上述相關的“堆”地方應在今山南市扎囊縣附近。除上述歷史文獻外,其他藏文史書如《韋協》[14]和《拔協增補本》[15]中亦有類似記載。
歷史上,在“堆”一帶先后出現了諸多歷史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瑪爾巴四大弟子之一的堆·簇敦昂倪(??????????????????????)和噶當派波多瓦的高足善知識堆巴瓦·喜饒嘉措(????????????????????????????????)。《青史》在講述密法傳承時說:“簇敦昂倪,生于堆下部,此地隸屬于且和簇兩大姓氏,他是簇氏之后。”[16]“堆”的下部,其具體方位為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境內的儂達(??????????)。此外,《青史》闡述噶當派善知識波多瓦的八大弟子時說,“堆地方的苝(????)、婼(??? ?)二人,共八人。”[17]此處,“婼”指的是堆巴瓦,為其姓氏的縮寫。對此,《新舊噶當史籍》載:“善知識堆巴(??????意為“堆”地方的人)與俄譯師同齡,于土豬年生于堆地方,…晚年,駐于堆一帶。期間,著菩提道次第之《藍色手冊》,并在“堆”之下部修建陽戒寺(???????????)。”[18]“堆”下部的陽戒寺遺址,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國吉村(即今仁欽林地方)。
據《阿底峽尊者傳》記載,阿底峽大師曾在“堆”一帶講經說法。“后,親臨‘堆’地方,尊者在納沃拉山(????????)上吹響了號角,因此嚇跑了所有人。”《至尊阿底峽傳·圓滿共許》中記載:“爾后,尊者親臨堆一帶,在納沃山上吹響號角時,所有人都逃往家中。”[19]“堆”之納沃拉山,坐落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吉雄鎮與杰德秀鎮交界處,今稱“納拉山”。《米拉日巴傳及道歌》記載:“俄·曲古多吉稱,我的諸多弟子從康區、塔波、工布以及雅礱等地前往此地時,在‘堆’地方被‘堆’耶波、耶姆的人攔路搶劫,造成巨大損失。”[20]
“堆”之“耶波”、“耶姆”地名中的“耶波”至今仍在使用。“耶姆”,如今稱為“阿波拉”(???????),其西邊的山峰被稱為“耶姆拉山”(????????),其山腳下殘存的碉樓被稱為“上耶姆”(???????????)。上述“耶波”和“耶姆”地方,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國吉村第五組。
據《歷代俄巴上師傳》(《??????????????????????????????????????????》)中記載:“有次,上師駐于‘堆喀爾角’地方時,瑪爾巴的孫女前來拜見。”[21]文中提到的“堆喀爾角”地名沿用至今,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國吉村二組境內。
除上述與“堆”有關的地名外,《班欽強巴林巴傳》(《??????????????????????????????????????????????????》)中記載:“仲欽桑布,被王扎巴堅贊任命為上師之主寺曲彌寺的住持,任曲彌萬戶長,后作了‘堆’地方的官員。”[22]
《賢者喜宴》載:“噶瑪得銀協巴受戒于聶聞大師,于是向上師獻上了‘堆’之才門寺。”[23]這里所說的“堆”之才門寺,指坐落于今西藏山南貢嘎縣克西鄉東南山麓上的頌繞林寺(??????????????)。多羅那他(1575-1634)、五世達賴(1617-1682)二者的自傳中均提到“堆”下部的倫珠拉孜(?????????????????)這一地名,該地方為當時西藏一宗(縣)名,其遺址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拉孜村的西面山上。[24]可見,與“堆”有關的地名均出現于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堆”溝周圍,相關地名及遺跡,可在今山南市貢嘎縣境內尋找到相關證據,并能與藏文歷史文獻相佐證,為相關地名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鐵虎清冊》中記載:“埋恰地區,除拋荒地和分成收益地外,根保等政府差民應支三點五岡差。”[25]《至尊彌旁阿旺念扎貝桑布傳》(《????????????????????????????????????????????????????????????????????》)記載:“隨緣化渡,普度眾生,后征伐珞門之際,大噶倫親臨堆之埋恰時拜見于此。”[26]文中出現的“埋恰”或“堆埋恰”(???????????)地方,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埋恰村。《鐵虎清冊》又載:“朵地區清冊,朵達除拋荒地、分成收益地、具誓免差地外據稱,僅有一戶。”[27]對于“朵地區”,《鐵虎清冊》漢譯者認為是今山南市隆子縣境內。[28]此處“朵”即是“堆”,在藏文里是同一個字“????”。文中的“朵達”意為“堆溝口”,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東面,今名“依達”。據《鐵虎清冊》所述“朵”為“堆宗”(??????????),其遺址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朗杰學鄉政府所在地附近,至今仍存有部分古代建筑遺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敦煌古藏文文獻P.T.1288中所載之“堆”,應指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境內的“堆”溝。
在“堆之瑪爾瑪”地名中,“瑪爾瑪”應是位于“堆”境內的一具體地名。據P.T.1288記載,699年冬天,吐蕃贊普都松芒布杰曾駐于“瑪爾瑪”地方。可見此地為唐代吐蕃史上重要的歷史地名。時至今日,學界尚未對此作深入討論。
據筆者近年實地調研,今山南市貢嘎縣境內確有名為“瑪爾瑪”的地方,位于“堆”范圍內。對此,不僅有文獻材料可作支撐,還有可作為證據的歷史遺跡。“堆之瑪爾瑪”,歷史上被稱為“瑪爾瑪絲定”(???????????????),“堆斯瑪”(??????????)、“絲定瑪爾瑪”(??????????????)、“絲定”(??????????)和“斯當”(?????????)等不同名稱,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斯麥村境內的絲定地方,具體方位為北緯29°16'39",東經 91°5'21"。20世紀末,此處有座名為“絲定”的寺廟。現如今,在寺廟原址上新建有一座“擦康”(??????)。[29]
現今在“絲定”地方,有一座與帕當巴桑杰有關的佛塔和一座小廟。在其東南方向有斯麥和埋恰等村落,南邊有白康村、克西鄉以及堆松繞林寺等,西南方向有“堆宗”遺址和倉巴角寺等,西面有堆之“耶波”和“耶姆”山等。在西邊的山后有“扎堆雄”三地之“雄”溝,溝內坐落著雄日沃穹頂寺(??????????????????????????)和俄·曲古多吉的祖寺雄智行寺(????????????????????)等。
在“絲定”的西北方,有“瑪爾瑪卻浦”(?????????????? ?)的修行洞和寺院遺址,附近有座名為“瑪爾瑪噶爾杵”(????????????? ?)的山峰。對此,文獻多有記載。《朗氏家族史》載:“………在扎之折木(????????????)[30]地方住了一宿。又在嘎扎(??????)、堆之瑪爾瑪(?????????)和髻興(?????????)[31]等地住了一宿。”[32]可見,“堆之瑪爾瑪”作為地名,常出現在史書中。
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P.T.1288《吐蕃大事紀年》中,記載了650-747年間的98年以及744-763年間21年的吐蕃歷史事件。從歷史地名角度來看,該文獻按照年代順序簡要記錄了贊普和王室成員每年駐足的地方。自678年始,還記錄了每年夏季和冬季的具體會盟地點,有時還出現夏冬季各兩次會盟之地名,甚至提到了春季會盟地。自692年始便出現了多麥地區的會盟地點。據P.T.1288的記載(699年),吐蕃中部除有“堆之瑪爾瑪”(??????????????)外,還有“帕爾布哲烏塘”(??????????????????)和“扎之恰采”(????????????????)等重要地名。其中,學界一般認為“扎之恰采”位于雅魯藏布江北岸(今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境內)。關于“帕爾布哲烏塘”,學界多有爭論,但一般認為其位于吐蕃中部。[33]據此推斷,唐代吐蕃時期“堆之瑪爾瑪”大致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一帶。
《歷代俄氏上師傳》記載:“有次,堆之耶波和耶姆之間為了爭奪草場而起沖突。他們對上師圖謀不軌,屢次遭受打擊。于是,請來尊者米拉日巴……從而發了大水,毀滅所有農田和家畜,瑪爾瑪’以上(???????????)變成了大深谷。”[34]《尊者瑪爾巴及俄氏父子等上師傳》同樣記載:“又有一次,堆之耶波和耶姆之間為了爭奪草場而起沖突……瑪爾瑪絲定( 可兩刊)以上變為深谷。”[35]
《奈巴教法史-古潭花鬘》記載:“堆之雅彌瑪上師,先后修建了瑪爾瑪卻浦(?????????????? ?、髻帝洞卜、卓玉伽頌,以及秀下部的玉郭四座寺院。”[36]“瑪爾瑪卻浦”的遺址位于今斯麥村西面的山麓。據傳,20世紀90年代初,在遺址附近的修行洞內發現了大量經書。其他三座寺院位于貢嘎縣杰德秀鎮和克西鄉秀吾村境內,其中帝洞卜寺,應為今杰德秀鎮內的頓布曲果寺。秀下部的玉郭寺,應位于克西鄉秀吾村境內,但具體位置不詳。卓玉伽頌寺,原位于山南市扎囊縣吉汝鄉卓玉境內,如今已不復存在。
部分文獻將“瑪爾瑪”稱為“堆之斯瑪”,如《阿底峽尊者傳》記載:“爾后,尊者親臨堆一帶……覺臥抵達堆之斯瑪(??????????????)時,心想此地乃福祥之地,故在此修河堤以利眾生,今稱尊者河堤。”[37]此外,后期的藏文史書亦稱“瑪爾瑪絲定”或“絲定”,如《鐵虎清冊》記載:“絲定地區,除拋荒地和分成收益地外,政府差民江仲霞巴等應支四點五又三分之一岡差。”[38]此處,“絲定”與“堆之瑪爾瑪”指同一地方。由此可見,“堆之瑪爾瑪應為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斯麥村北的“絲定”地方。
綜上所述,見于敦煌吐蕃歷史文書P.T.1288中的“堆之瑪爾瑪”地方早期為贊普駐錫之地,佛教后弘期至14世紀中葉,“瑪爾瑪”逐漸成為西藏中部最為重要的佛教傳播之地。
通過歷史文獻的梳理以及實地調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見于P.T.1288中的“堆之瑪爾瑪”這一歷史地名,并非指位于今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波”之地;2.“堆”為區域性地名,為今山南市貢嘎縣境內的“堆”溝;3.“堆之瑪爾瑪”中的“瑪爾瑪”,為古代“堆”境內一地名,又稱“堆斯瑪” “瑪爾瑪絲定” “絲定瑪爾瑪” “絲定”或“斯當”等,為今貢嘎縣境內的“絲定”地方;4.“堆”為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溝壑之名,與“扎”和“雄”合稱“扎堆雄”三地,是唐代吐蕃贊普的主要駐錫地之一;5.從相關史料可知,佛教后弘期以來,曾有不少高僧大德在此地弘法,是佛教傳播的重要區域。
總之,通過考證“堆之瑪爾瑪”這一歷史地名,厘清了古代西藏中部的歷史發展脈絡,并沿著佛教文化傳播路線梳理了雅魯藏布江中游的古代歷史文化遺跡,這對進一步推動與歷史地名相關的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參見米瑪次仁:《〈敦煌本吐著歷史文書〉西藏地名考釋》(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5年。
[2]參見葉拉太:《吐蕃地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王堯、陳踐:《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1-92頁。
[4]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頁。
[5]在諸多藏文文獻中也是如此,“堆”與“多爾波”有別,涉及上部阿里地區的地名,多稱“多爾波”而非“堆”。如袞邦·曲扎貝所著《遍知法主殊勝本生傳》記載:“他生于阿里多波林(?????????????)地方,那里有四個村落即達納(????? ?)、囊孔(????????)、浦曲(???????)及貝爾其爾(????????)。此外,《貢唐王朝源流史冊》中也記載:“為震攝堆波門域一帶,修建堆波六字宗堡。”參見覺囊多波巴·喜饒堅贊:《覺囊多波巴·喜繞堅贊文集》(藏文),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第187頁;仁增·才旺諾布。《噶陀仁增才旺諾布文集》(藏文)第3卷,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47頁。
[6]在《尼泊爾的多爾波》提到:“多爾波(???????)是許多大喇嘛的故鄉,曾被推崇為木斯塘地區的宗教首善之府。《再論中外交流中的藏族文化》一文也認為“歷史上,尼泊爾西部多爾帕縣的多爾波人曾與我國藏族有著密切往來,文化亦受藏文化的影響。參見J·斯馬特、J·韋爾海姆:《尼泊爾的多爾波》,榮佑釗、沈瑞之譯,《民族譯叢》1990年第4期,第66頁;星全成:《再論中外交流中的藏族文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第28頁。
[7]洛珠加措整理:《第二佛陀蓮花生大士傳·消除心中之暗》(藏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5頁。
[8]據《王統日月寶串》載,吐蕃七賢臣中的赤桑央頓出生于雅礱,為艾氏家族的后代。另外,一些現代學者認為,“艾”氏即是“聶”氏的別字。參見古格班智達扎巴堅贊:《王統日月寶串》,阿貴譯注,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1頁。
[9]參見普布多杰、阿貴:《俄·曲古多吉的祖寺及其相關問題》,《西藏研究》(藏文版)2012年第2期,第16頁。
[10]才讓:《俄氏世系譜中吐蕃史料考辨》,《民族史文叢》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6-8頁。
[11]頓丹瑪瓦森格:《藏族簡明史釋庫如意寶》(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19-120頁。
[12]參見弟吳賢者:《弟吳宗教源流》(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籌)編,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7-258頁。
[13]韋色朗:《韋協》(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5頁。
[14]參見韋色朗:《韋協》(藏文),第24-25頁。
[15]參見韋色朗:《韋協》(藏文),第186頁。
[16]郭諾·循努白:《青史(上)》(藏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0頁。
[17]郭諾·循努白:《青史(上)》(藏文),第329頁。
[18]班欽·索朗扎巴:《新舊噶當史籍》(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頁。
[19]格西穗浦瓦:《阿底峽尊者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5-156頁;欽·囊喀扎:《至尊阿底峽傳·圓滿共許》,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2頁。
[20]乳畢堅瑾:《米拉日巴傳及道歌》(藏文),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81頁。[21]原文如下:?????????????(???????????????????????????????)???????????????????????????? ?????????????????????????????????《尊者瑪爾巴譯師及俄氏父子傳》中也有相同記載:“上師駐足于堆喀爾角一地之時,瑪爾巴譯師的孫女至此。”參見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俄派師徒文集》(藏文)第1卷,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第19、78頁。
[22]強久格列:《班欽強巴林巴傳》(藏文),手抄本,第7-8頁。
[23]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262頁。
[24]《多羅那他自傳》中記載:“爾后,前往堆下部的倫珠拉孜一地,在那親見第巴阿酷仲巴叔侄,在此駐足七天。”其原文如下:??????????????????????????????????????????????????????????????????????????????????????,參見多羅那他:《覺囊多羅那他自傳》(藏文),內部資料,第75頁;《五世達賴喇嘛自傳》記載:“在堆下部之倫珠拉孜的宗本貝哇頓珠多吉準備午餐。”其原文如下:????????????????????????????????????????????????????????????????????????????????????,參見阿旺洛桑嘉措:《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上冊)》(藏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3頁。
[25]格桑卓噶、洛桑堅贊、伊蘇編譯:《鐵虎清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年,第42頁。
[26]阿旺念扎貝桑:《二世教扎阿旺念扎貝桑布傳及著作集》(藏文),手抄本,第128頁。
[27]格桑卓噶、洛桑堅贊、伊蘇編譯:《鐵虎清冊》,第40頁。
[28]格桑卓噶、洛桑堅贊、伊蘇編譯:《鐵虎清冊》,第45頁。
[29]擦康,即供奉“擦擦”模制泥佛像等的小房屋。
[30]折木,地名,位于今西藏山南市扎囊縣扎塘鎮折木村。
[31]髻興,地名,位于今西藏山南市貢嘎縣甲竹林鎮西方,即貢嘎機場T3航站樓西北方向的機場跑道附近。
[32]大司徒·絳求堅贊:《朗氏家族史》(藏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頁。
[33]參見李勤璞、伍金加參:《唐代撥川的地望和詞源》,《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12-15頁。
[34]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俄派師徒文集·先哲文集》(藏文)第1卷,第13-14頁。
[35]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編:《俄派師徒文集·先哲文集》(藏文)第1卷,第48頁。
[36]噶托·仁增才旺羅布等:《西藏史籍五部》(藏文),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頁。
[37]道幃·才讓多杰整理:《阿底峽尊者傳》(藏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2頁。
[38]格桑卓噶、洛桑堅贊、伊蘇編譯:《鐵虎清冊》 ,第42頁。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藏文古籍《曼隆古如游記》翻譯與注解”(項目編號:20BZJ024)階段性成果。
原文載于:《西藏研究》2024年第5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