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2023年,北京市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成功獲批“十四五”第三批“中國山水工程”。經歷“23·7”極端強降雨洗禮后,北京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加速推進工程實施。為了讓公眾更全面了解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深入學習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引導大家共同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修復密碼,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組織制作了《京西的生態治愈之旅》系列科普視頻。本期邀您欣賞第一期: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做了什么?
20億中央資金打造的“生態治愈計劃”如何運作?京西為大山“披外套”、給土地“裝過濾器”、幫河道“穿軟甲”、助農田濕地“充會員”!從裸露巖壁到森林氧吧,從硬化河堤到魚蝦家園——系統修復如同人體療愈,每一步都是自然的重生。
2023年5月,北京啟動了一項特別的“生態治愈計劃”,名為: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功得到20億中央資金資助。讓我們看看首都西部如何用系統療法修復山水。
第一步:
給大山“披外套”!通過修復裸露山體,讓原本光禿禿的巖石重新長滿植被,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第二步:
給土地“裝過濾器”!在溝道建設植被緩沖帶,就像給土地裝上過濾網,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把雨水變成“儲蓄水”。
第三步:
給河道“穿軟甲”!用草皮和石塊替代水泥堤壩,讓河道恢復自然呼吸,既能凈化水質,又能給小魚小蝦造新家。
終極任務:
給農田和濕地“充會員”!重建濕地,讓被洪水摧毀的農田重獲新生,讓黑鸛等珍稀鳥類重回京西,形成完整的生態鏈。
當修復后的西山紅葉遇上永定河碧波,這條登山步道已成為市民的“天然健身房”和“生態課堂”。每一片綠葉都在凈化城市空氣,每一次呼吸都在參與生態修復,這是北京送給未來的生態處方。
本內容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提供
相關閱讀
關注“北京印跡”平臺
體驗解鎖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跡”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公眾宣傳平臺,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主辦,市測繪院和清華同衡規劃院提供技術和專業支持,北京日報提供運營和推廣支持,集合廣泛的社會力量,打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空間資源平臺和專業全媒平臺。
“北京印跡”是全面地向公眾開放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一次嘗試,系統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類、73小類歷史文化資源3萬余條。以北京印跡網站為基礎,拓展建設北京印跡新媒體矩陣以及線下文化活動,覆蓋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渠道,將成為北京開展名城保護和公眾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跡”力爭將歷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發展之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熱愛北京、保護北京、發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