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上海
為貫徹落實《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精神,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無縫對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都市農業產業發展能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特發布2025年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指南。
一、指南內容
(一)產業提升項目
項目1:西甜瓜種苗產業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
考核指標:1.培育西甜瓜種苗生產標桿型示范點8個;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西瓜甜瓜健康種苗生產應用技術模式,制定西瓜甜瓜種苗生產技術規程2項;形成不少于10個特色西瓜甜瓜品種的種苗生產關鍵技術。2.制定可復制推廣的西瓜甜瓜種子種苗檢疫性病害(瓜類細菌性果斑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快檢及其綠色綜合防控技術規程各1項。3.形成主栽、特色西瓜甜瓜品種種苗質量標準不少于3項,制定團體標準2項;商品苗出圃合格率95%以上。4.開展自動化嫁接、物流系統等裝備的應用示范,西瓜甜瓜種苗生產管理綜合效率提升30%,用工減少20%。5.收集分析西甜瓜育苗過程中的種苗生長、環境控制、農事操作以及產銷信息等數據,構建西甜瓜種苗生產管理數字模型1套。6.實現西瓜甜瓜商品苗年產量8000萬株,較2024年提升100%,推廣面積12萬畝,滬產商品苗本地覆蓋率90%。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600萬元
項目2:奶酪發酵劑選育及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
考核指標:1.篩選適用于開發奶酪等發酵乳制品的自主知識產權優良發酵劑菌株不少于10株,完成全基因組測序;利用合成生物等技術改造獲得優良菌株不少于5株。2.建立乳酸菌CRISPR基因編輯平臺3個及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鑒定發酵劑功能基因8個及以上。3.上市奶酪等發酵乳制品用發酵劑5種,活菌數不低于5×1011?CFU/g。4.建立高品質奶酪等發酵奶制品生產關鍵技術,開發適合不同目標人群的奶酪不少于5種,研發奶酪制品不少于5種。5.建立乳清等副產物利用綜合加工關鍵技術2項,以副產物為主要原料開發乳清蛋白粉等新產品不少于2種。6.建立原制奶酪生產技術規程或標準1項。7.建立發酵劑及奶酪示范生產線各1條,并在3家及以上相關企業推廣應用。8.推廣應用后,新增發酵劑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相關奶酪、奶酪制品及乳清產品等年產值2億元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800萬元
項目3:設施農業可信數據空間構建與產業協同應用
考核指標:1.構建設施農業可信數據空間,驗證對設施農業多源異構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實現覆蓋長三角地區設施農業不少于50家主體數據匯聚規模,達到數據格式統一率≥95%,數據泄露風險事件發生率≤0.1%。2.實現在設施農業產業中農業生產、農業管理、農業服務、農業金融等不少于3個核心場景應用落地,實現5家以上主體聯合共享模型訓練,發布行業垂類模型應用服務;利用隱私計算建模建立新型農業信用貸款授信評估體系,通過智能合約優化農業保險服務流程等。3.基于可信數據空間開發設施農業領域標準化數據產品類型,打造10個以上設施農業產業品牌數據產品。
實施期限:不超過2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800萬元
(二)應用場景項目
項目1:農林有機廢棄物炭化裝備及炭基肥料產業提升
考核指標:1.開發低能耗、可持續的智能化炭化裝備1套,年炭化能力不低于2萬噸,炭化能耗降低50%(單位能耗成本由300元/噸降低到150元/噸),單次連續式炭化3個月以上,單條炭化生產線人工降低至3人。2.開發培肥型、改良型和化肥減量替代型生物炭基肥料系列功能產品4款,建立試驗示范基地8個。通過示范,培肥型土壤有機質提高5%,作物產量提升5%;酸性改良型土壤pH值提高20%,作物產量提升10%;鹽堿改良型土壤電導率(EC)下降30%、全鹽量下降30%、pH值下降10%,作物產量提升10%;化肥減量替代型在作物穩產基礎上降低面上化肥使用量20%。3.以金山區呂巷鎮為核心,集成應用農林廢棄物炭化及炭基肥料化產業技術體系,循環利用農林有機廢棄物10萬噸,生產并應用功能型炭基肥料5萬噸。4.申報肥料登記4項,獲批登記證2項。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2:上海“水稻+”綠色高效種植模式研究與示范
考核指標:1.建立“水稻+”綠色高效種植模式4個,制定相應技術規程4份。2.篩選適用于不同模式的水稻品種5個、綠肥品種2個、蔬菜品種3個、經濟作物品種2個。3.建立不同模式集成示范點20個,3年累計示范面積2萬畝次。4.選擇不同模式開展地力監測,評價不同模式對耕地質量提升和控肥增效的影響,項目實施后養地模式的土壤有機質相比實施前提升5%。5.產量或效益:“稻+麥”模式,周年糧食產量達1100公斤/畝,示范點小麥機械化條播種植比例提高至85%;“稻+肥”模式中,水稻產量達600公斤/畝,綠肥鮮草產量達1000公斤/畝,綠肥還田后,后茬水稻節氮10%以上;“稻+菜/經濟作物”模式中,水稻產量達550公斤/畝,示范點畝利潤較純糧型畝利潤增長20%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3:鮮食玉米促早栽培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1.研發面向鮮食玉米的全自動拱棚搭建機和拱膜回收機各1套,確定技術參數,實現塑料小拱棚插桿、覆膜、覆土鎮壓及拱膜回收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效率較人工操作提升50倍以上。2.篩選本市選育或通過引種備案的優質早熟甜玉米品種2—3個,早熟糯玉米品種2個,生育期(出苗至采收鮮穗)≤80天;建立示范基地2—3個,集成大壟寬窄行栽培、機械化起壟鋪膜、氣吸式穴盤播種、自動化移栽、拱棚覆膜、后置開溝等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勞動力成本減少70%,化學農藥用量降低30%,鮮食玉米提早至5月下旬上市,畝增效益1500元以上。3.總結形成適合本地應用的鮮食玉米“小拱棚+地膜”雙層覆蓋促早栽培技術路線和相應的農機農藝配套標準化操作規程1套,制定鮮食玉米工廠化育苗技術標準、自動化移栽作業標準、機械化拱棚搭建作業標準各1套。4.開展技術培訓3-5次,培訓農戶200人次以上;示范推廣面積1500畝,采用農機社會化服務和土地托管帶動周邊種植面積6000畝次。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4:現代設施蔬菜高效茬口模式及智能生產技術集成示范
考核指標:1.以本市蔬菜保供基地(綠葉菜核心基地)為應用場景,建立設施果菜類、高附加值葉蔬菜(如功能營養型、芳香蔬菜、鄉土特色品種等)+8個綠葉菜高效茬口模式,綠葉菜年播種面積不低于總播種面積的70%,實現畝均年產值達到6萬元以上,在保障城市保供的基礎上顯著提升農業經濟效益。2.通過優化茬口模式改善土壤養分狀況,降低病蟲害發生頻率,優化大棚內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生產。農藥化肥用量減少10%。3.建立包含環境、生產、價格等數據的智能化生產數據采集體系;實現AI驅動的環境控制系統1套;AI驅動的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1套;在蔬菜集約化育苗、耕整地、起壟、移栽、智能灌溉等田間管理環節確保智能化、機械化技術的持續迭代升級,核心基地機械化率達70%以上,效率提高20%以上。以上體系和智能裝備均支持接入大數據中心“一庫”,并在農業一張圖中有所顯示。4.總結高效智能化種植生產經驗,相關技術、成果推廣覆蓋3000畝次以上;通過技術培訓和經驗總結,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為全市設施農業高效發展提供支撐,編制技術手冊1套,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00人次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5:蔬菜標準化育苗關鍵技術集成應用
考核指標:1.打造1-2個現代蔬菜標準化數字育苗技術應用場景,實現繁育蔬菜種苗1億株以上。2.形成集約化育苗社會化服務和應急保供技術模式1種。3. 集成蔬菜標準化育苗關鍵技術,制定蔬菜種苗產品標準,實現以茄果類、低密度移栽葉菜類為主的蔬菜秧苗壯苗率90%以上,較常規育苗節本增效10%。4. 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技術培訓300人次。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6:現代牛糞污厭氧發酵沼液利用技術示范應用
考核指標:1.膜通量改善與污染防控技術:開發高效膜污染防控體系,實現膜通量≥15LMH(升/平方米·小時),化學清洗后通量恢復率≥90%;通過材料優化與工藝改進,將膜使用壽命從常規1.5-2.5年提升至2.5-3.5年,并通過3000小時連續運行驗證。2.沼液濃縮工藝包與設備性能:完成600噸/天處理量的模塊化膜濃縮設備研發,沼液濃縮率(即初始體積與濃縮后體積之比)在5以上,系統運行穩定性≥90%。3.沼液清水和水溶肥水質安全控制:確保濃縮處理后的沼液清水COD濃度低于500ppm,達到國家納管排放標準,并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認證;確保水溶肥產品重金屬(As≤30mg/kg、Cd≤3mg/kg)和鹽度(EC≤10mS/cm)滿足肥料施用安全要求,并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認證。4.水溶肥產品開發與示范:形成3種作物專用配方(如水稻抗倒伏型、玉米保水型、蔬菜速效型),完成肥料登記申請;在100畝核心示范區施用相應的肥料,示范區作物增產≥8%。5.成本優化:膜系統投資成本≤1000元/平方米,較傳統工藝降低8%-10%;延長膜壽命,降低更換成本35%-40%(按3年周期測算);濃縮系統運行成本≤20元/噸水。6.經濟效益:濃縮液增值利用產生綜合效益≥50元/噸,示范工程年處理量≥6000噸,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大于30萬元。
實施期限:不超過4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7:陸基設施漁業智能化系統集成與應用
考核指標:1.建立單體陸基設施漁業智能化系統應用場景面積不少于10000m2。2.構建智能化水質管控系統1套,建立長吻鮠陸基設施漁業智能化養殖技術模式1個,并形成相關技術規范1項。3.采集不同生長階段長吻鮠形態學數據合計不少于10000條,構建生長模型1個,體重識別準確率達到90%;創建長吻鮠陸基設施智能化養殖精準投飼技術,飼料利用率提高5%。4.陸基設施漁業智能化養殖技術模式下長吻鮠單位水體產量達到15㎏/m3、產值450元/m3;當年魚種成活率60%以上,1+齡成魚成活率80%以上;養殖水質達到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循環利用率達到75%。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8:羊肚菌、藏紅花等上海特色農產品輔助降血糖營養素產品研發與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1.選取羊肚菌、藏紅花、苦草等至少3種上海特色農產品,建立一套完整的輔助降血糖營養素高效萃取工藝。突破重要活性成分萃取關鍵技術2項,實現從非傳統核心原料中提取活性組分以及將農產品全株化活性組分萃取率提高到70%以上,實現高值化利用。2.完成至少3種上海特色農產品提取的具輔助降血糖功效成分系統安全性評價和功效評價,建立相應非動物依賴型多維度評價體系,進而開發不少于3個具輔助降血糖功效明確的中試級健康產品及核心原料。3.在1家上海本地典型食品企業建立不少于1條中試生產線,應用于上海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示范。
實施期限:不超過2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9:智能化蔬菜種植創新技術應用與示范
考核指標:1.引入帶有基質攪拌與補充的智能化播種流水線1條。準確率達到95%以上,即缺種或多種情況出現率低于5%。每小時播種量300盤。2.引入實現種植單元自動進出、自動調整溫濕度的催芽間1間。催芽間溫濕度控制精度在設定值的±5%范圍內,種植單元進出效率達到每小時20次。3.引入實現種植單元流轉的種植單元物流智能裝備2臺。智能裝備定位精度為±5㎝以內,單機搬運種植單元平均40個/小時。4.引入實現種植單元差異化水肥植保的水肥植保智能裝備2臺。水肥植保智能裝備對不同種植單元的水肥配比精確度控制在10%以內,作業過程對周邊環境無污染。5.引入自動移苗機1臺。移苗成功率達到95%以上,對幼苗損傷率低于5%,移苗數量達到4000株/小時。6.示范基地面積不小于20畝,通過全程無人化作業,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人力投入減少90%,單位時間內產量提升20%,蔬菜產品可達到有機標準。
實施期限:不超過2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10:基于AI系統的農機安全技術檢驗集成應用
考核指標:形成基于AI系統的農機安全技術檢驗技術集成方案,可實現對2類農機(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4個大項(唯一性、外觀、安全裝置、作業裝置)中11個小項(農機號碼號牌、品牌型號、機身顏色、發動機號碼、照明及信號裝置、標識標志、后視鏡、后反射器、滅火器、脫粒清洗裝置、外廓尺寸)等檢測項目的智能識別和判定,其中單個項目AI識別時長≤0.5s,全項AI識別完整解析時長≤5s(僅含解析),平均識別準確率≥95%;實現對農機燈光性能檢測的自動判定,準確率≥95%,檢測時長≤30s/臺;實現基于激光或北斗的農機制動性能自動檢測及判定,準確率≥95%,檢測時長≤60s/臺;在全市涉農區推廣應用,應用20臺(套)以上,對本市傳統農機安全技術檢驗的替代率達到50%以上,為全市農機安全監管提供科技支撐;形成基于AI系統的農機安全技術檢驗操作規范;開展農機安全技術檢驗技術培訓100人次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2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200萬元
項目11:千畝數字農田灌排系統智能化提升和應用
考核指標:1.開發智能化閘門多維數據優化算法,升級水肥精準管控的智慧灌排管理設施裝置;2.與智能灌排系統有機結合研發出農田面污水源溝塘濕地一體化智慧調蓄與水肥協同利用技術;3.基于DeepSeek大模型及灌排閘門實時監測數據及農事操作數據構建作物需水預測模型,精準預測作物需水量,指導自動化灌排管理設施裝置智能化作業,構建農田面源污染防控數據系統;4.形成1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灌溉決策模型,將灌溉決策模型分別部署到灌溉管理云平臺及泵房智能控制柜中,重量化和輕量化分別運行,實現精準的灌溉管理及水效評估,基于DeepSeek大模型構建灌溉決策知識庫,為管理者進行農業灌溉難題解答,提供專家級解決方案;5.建立1000畝示范基地,其中核心示范面積300畝,水稻產量提高5%以上,灌排管理節省人工90%以上,用水量比實施前減少30%以上;農田排水氮磷負荷同比削減25%以上。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項目12:地產特色蔬果的光催化保鮮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
考核指標:1.開發光催化水果保鮮關鍵技術與裝備產品 1 套,滿足產地200m2?以上儲藏庫水果保鮮貯藏需求,兼顧運輸車(2×2×3m)裝備需求及終端水蜜桃倉儲設施(150m2以上)。2.依托無冷庫、有冷庫等不同類型的重點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應用光催化保鮮期延長與風味保持裝備的示范基地不少于2個。3.蔬果(水蜜桃、番茄)貯藏保鮮期(貨架期)延長1倍以上,硬度降低20%以內,香氣風味物質總含量保持85%以上,總體感官評價85分以上。無冷害和病害發生,田頭及倉儲物流環節果品貯藏保鮮損耗率控制在15%以內。4.對比冷鏈[中小型冷庫(200㎡×4m)設備安裝成本6萬元、日運行成本48元;冷鏈車(2×2×3m)設備安裝約1萬元、日運行成本42元],用于水蜜桃等主要品種采用無冷鏈光催化保鮮技術的倉儲投資和運行總成本降低60%以上。對比溫控在0-5度的冷鏈,有冷鏈并采用光催化保鮮技術的中小冷庫倉儲設施,水蜜桃上市期日常運行成本降低30%以上。5.優先選擇1-2家具有代表性的水蜜桃合作社、浦東菜籃子工程運輸車輛,開展光催化保鮮裝備產品應用試點,優化技術參數并評估經濟可行性。
實施期限:不超過3年
財政經費控制數:300萬元
?
二、申報須知
(一)申報要求
1.主持申報單位應是本市注冊登記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其他國內法人或組織可作為協作單位參與項目申報。行政單位原則上不得申報。
2.產業提升項目須由企業牽頭申報,鼓勵產學研聯合,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合作社與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聯合申報。
鼓勵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科技人員經所在單位同意后,到企業、合作社等聘用單位以非項目負責人身份參與項目申報,并提供所在單位、聘用單位相關證明材料。
3.申報單位應具有一定的研究開發能力,有較好的前期研究基礎,具有與項目內容相關的專業研究團隊、研究開發設備設施等基礎條件。有健全的科研、財務、資產管理制度。
4.項目申報經費應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確定,非定額申報,申報財政支持經費總額不得超過經費控制數。企業牽頭申報的項目,企業配套經費比例不得低于財政經費的50%。
5.項目負責人須為主持單位正式在職人員,一般應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以企業、合作社主持申報的項目負責人條件可適當放寬,但須為該單位行政或技術負責人,并在申報文本相應位置簽章。
存在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擔任項目負責人:
(1)已主持2項在研市農業農村委科技項目;
(2)市農業農村委科技項目逾期未驗收或3年內有項目驗收未通過;
(3)距離退休月數少于項目實施月數;
(4)受聘到企業、合作社參與項目申報的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等單位科技人員;
(5)被列為階段性或永久取消市農業農村委科技項目申報資格的項目承擔者。
6.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申報2025年度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項目不得超過1項。
7.主持申報企業、合作社原則上須注冊成立一年以上,并提供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企業信用報告原件一份(具體申領方式可關注“上海征信查詢指南”微信公眾號查詢)。
8.項目申報單位、項目負責人和參與人應遵守科研倫理準則和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相關要求,遵守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相關法規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規定,符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負責人應承諾所提交材料真實性,申報單位對申請人的申報資格負責,并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內容的項目申請。
9.申報項目若提出回避專家申請的,須在報送項目可行性報告的同時,提交由申報單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專家名單與理由。
10.可行性報告中,申報人員應簽章,申報單位及其主管單位(部門)應審核簽章,其中涉農區注冊單位應經區農業農村委初審蓋章,市屬企業應經企業集團總部初審蓋章,非農口系統事業單位應經歸口管理單位初審蓋章,承諾書中項目負責人及項目申報單位應簽章。
11.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等應當真實、合理,符合《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及資金管理細則(試行)》的有關要求。
(二)申報方式
1.網上申報
登錄上海市農業科技項目綜合服務子系統(https://nykj.nyncw.sh.gov.cn),點擊“項目管理—申請項目”進入申報頁面。
可行性報告格式可在農業科技項目管理系統下載中心下載。
自本指南發布之日起申報。網上填報時間:2025年6月24日10:00至7月12日10:00。網上填報可行性報告完成后,須在系統中提交,提交后不得修改,系統未提交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2.材料報送
系統提交可行性報告后,在線打印書面材料,一式六份,下送申報單位的主管單位(部門)審核簽章。所有書面材料請采用A4紙雙面印刷,下載中心下載文件袋樣張及承諾書,所有材料裝入文件袋,貼上文件袋樣張,在受理時間內送達材料受理部門,不接受郵寄或快遞方式送達的書面材料。未在規定時間內報送材料的或紙質材料與系統提交材料不一致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材料受理時間:2025年7月12日至7月15日15:00。
材料受理地址:仙霞西路779號3號樓1樓3108室。
3.形式審查
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在材料受理之后,根據申報要求及相關規定對申報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形式審查不通過的視為無效申報且不得進入后續評審。
4.聯絡人
項目聯系:52196198
系統填報支持:021-31579588-8108 ?18221535262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