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略)
“2025年醫用耗材集采將覆蓋全品類,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通過"一品一策"精細化采購、區域協同和動態調價機制,實現國產替代加速與行業生態優化,最終構建患者、醫院、企業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格局。”
我國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機制經過七年實踐探索,已構建起"11233"政策體系框架,
(略)、
(略)、
(略)、三級采購組織體系以及三種采購模式。這一制度創新在降低醫療成本、
(略)場秩序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醫用耗材集采工作重心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最新政策導向強調在確保價格合理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供應保障,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具體呈現以下重要特征:
采購范圍持續擴大,實現全品類覆蓋。
目前已有10類高值耗材實現全國范圍集采,15類產品覆蓋90%以
(略)。預計2025年將延
(略)域醫共體,重點納入基礎性耗材。新型采購模式如"設備+試劑"組合采購、智能醫療耗材等也將逐步納入體系。
采購規則更趨精細化。
針對不同產品特性實施"一品一策",如人工耳蝸集采增設技術指標評分,血管支架按適應癥分組競價。這種差異化策略既保障臨床需求,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區域協同不斷增強。省級聯盟加速向全國聯盟升級,2024年浙閩聯盟率先實現跨省聯采。這種模式通過統一規則、協同議價,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略)場分割。
價格管理機制持續優化。
建立動態調價和差價管控機制,人工關節等產品價格差異顯著縮小。同時強化非中選產品價格約束,
(略)場公平競爭。
執行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信用評價制度與醫保結余留用政策形成合力,既約束企業履約行為,又激勵醫療機構優先使用中選產品。醫保直接結算等創新舉措顯著改善行業生態。
國產替代進程明顯加速。
數據顯示,冠脈支架國產化率從70%提升至80%,人工關節從52%增至67%。脊柱類、人工晶體等產品國產占比持續攀升,展現本土企業競爭力提升。
全流程監管閉環基本形成。從采購、配送到使用、結算各環節建立追溯體系,醫療機構采購行為納入醫保考核,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技耗分離"改革深入推進。
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與耗材集采協同推進,2025年將完成24類項目價格規范,通過提升技術服務價值,優化醫療機構收入結構。
當前,醫用耗材集采已進入深化轉型的關鍵期。未來將更加注重平衡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在確保基本醫療需求的同時,為創新產品留出發展空間。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價值評估體系將更趨科學完善,推動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升級。這一變革不僅降低了患者負擔,更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建立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采購機制,既保障了臨床需求,又為優秀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最終實現患者、醫院、企業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格局。
延伸閱讀:
1.創三甲醫械管理實踐探討
2.【功夫醫工文集】
(略)創建之醫械管理
3.
(略)等級評審的醫療設備質控管理研究
4.三甲等級評審的醫械管理四個階段
5.管理交流探討~
☆END☆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
上文為隱藏信息僅對會員開放,請您登錄會員賬號后查看, 如果您還不是會員,請點擊免費注冊會員
【咨詢客服】 |
孟娟 |
 |
【聯系電話】 |
19720413970 |
【客服微信】 |
197204139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