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浙江
余杭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
項目介紹:項目位于規劃創明路以東,規劃云湖北路以南,規劃閑林港以西,規劃云湖以北。分為區文化館非遺館和綜合文化空間兩個部分,總用地面積約200畝,總投資約20.24億元,建設內容包括文化館服務用房、非遺館服務用房、公共服務設施、綜合文化空間。目前,項目已發布國際方案征集公告,計劃年內開工,2027年12月前完工。一、項目背景
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國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市余杭區位于京杭大運河南端,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圣地”良渚古城遺址所在地和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保存有眾多古跡和遺址。
近年來,杭州始終對標國際先進城市,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余杭區的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形成了集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數字文化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文化產業體系,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活力。
為了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積極構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間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杭州在武林湖濱中心、錢江兩岸中心成型后,適時開啟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建設,杭州三大城市公共中心時代來臨。地處余杭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是杭州未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大都市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既是杭州城市科技創新中心,也是全球性科技創新策源地,重點承擔科技創新、總部研發、會議會展、金融辦公、交通樞紐、文化休閑等功能,形成輻射區域、引領創新發展的創新中心。
余杭文化藝術中心作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文化名片,立足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設,致力于打造成高品質文化地標、新中心核心區南端的高品質水岸藝術客廳,承載著市民對高標準文化殿堂、高品質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項目定位
余杭文化藝術中心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軸線上的復合型、景區型文化地標,定位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標桿”,采用“文化館+非遺館+綜合文化空間(含部分文化服務設施)”的組合形式,是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惠及全區老百姓的重點民生項目。立足杭州第三中心文化高地,充分利用云湖等景觀優勢,科學設置文化產業功能布局,打造高品位、有調性的“未來藝術中心”。在保證文化館群藝活動和文化展陳功能的基礎上,與城市時尚發布、文創配套功能進行結合。
三、項目區位
本項目選址于杭州市余杭區未來科技城單元的YH090706-06地塊,位于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2.5公里的世界級中軸線南端、余杭區千年文化發展軸與濕地湖鏈交匯之處的國際濱水文化區范圍內,南鄰夢溪水鄉,與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距離約7km,與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距離約4km,與杭州西站距離約4.5km。該城市新中心(中軸線)區域已經集聚了包括國際體育中心、杭州未來國際演藝中心(杭州音樂廳、余杭大劇院)等重要公共設施。
四、項目規模
1.總用地面積:13.74公頃(面積以實測為準);
2.用地性質:文化用地/商業用地/公園綠地/廣場用地(A2/B1/G1/G3);
3.建筑密度:≤ 40%;
4.容積率:≤ 0.35;
5.建筑面積:
1)計容建筑面積:約4.8萬㎡,包含文化館+非遺館(約1.82萬㎡);地上綜合文化空間(約2.95萬㎡),綜合文化空間可少量布置在控制線外,并融入濱水岸線配建;
2)地下建筑面積:包含地下綜合文化空間(不高于1.5萬㎡),以及地下車庫、人防、設備等設施建筑面積;
6.建筑高度:≤ 50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
7.規劃總用地面積13.74公頃,其中G1用地不小于7.49公頃,A2/B1用地不大于4.68公頃,G3用地約1.57公頃;整個地塊綠地約9.21公頃,其中G1公共綠地不少于7.49公頃,附屬綠地:按A2/B1用地(不大于4.68公頃)的25%計算(約1.17公頃),G3用地(約1.57公頃)的35%計算(約0.5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及配套設施參照《公園設計規范》執行;
8.地塊允許設置地下文化及經營性設施(綜合文化空間),建筑面積不計容。
五、項目投資
余杭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總投資約19.90億(含土地費)
設計內容:
一、城市研究
依據上位規劃、建設導引和相關城市設計,充分研究項目所在地塊及周邊區域的各項資源要素。城市研究范圍應包括但不限于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區(中軸線)及云湖水域,重點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片區城市空間形態和尺度:研究本項目周邊已建和待建地塊的規劃指標、空間形態、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和視覺通廊等要素,為本項目的建筑尺度和布局方案提供依據。
2)片區公共設施的集約建設和利用:考慮通過本項目的建設和開發,協調和統籌利用片區公共資源和服務設施。
3)地下空間開發:研究本項目周邊地下空間的規劃和建設情況,依據標高重點考慮本項目與周邊地下空間銜接的可行性。
4)生態和景觀資源: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研究構建多層級、多類型的生態與景觀體系。
二、總體規劃
1.建設定位
提出本項目的總體建設定位和愿景。深入思考如何延續新中心核心區中軸線的城市活力,啟發未來文化藝術生活,凝聚不同人群共同探索和參與,打造過去和未來交匯、具有文化藝術氣質、多元文化與日常生活相融相生的濱水活力地標。
2.功能與布局
落實和強化項目總體定位和愿景,對項目紅線內的用地布局進行規劃和優化設計。明確核心功能和經營性配套的布局和相互關系,注重各場館運營的獨立性、互補性和功能空間的集約性。對建筑和公共空間等開展形態和尺度研究,注重體量平衡性和視線通廊的通透性。
3.景觀體系
注重景觀界面的塑造,建筑的布局要進行充分的景觀分析。明確景觀控制要求,實現生態、景觀、游憩、文化和防災避險五大功能。結合片區整體建設理念,在本項目功能分區和文化場館的定位策劃基礎上,明確公園的主題定位、景觀分區、空間規劃和場地功能策劃,并與后續云湖景觀、公共空間設計做好銜接。
4.交通系統
結合區域交通方案,合理布局人流、車流、物流進出和裝卸,包括非機動車、電動車的停放管理和無障礙通道的協調。充分考慮日常、節假日、重大公共活動日的不同人流量對區域交通系統的影響,確保交通暢通,實現項目整體交通可承載。按相關規范及設施需求配建地上停車位及地下車庫,并適當留有余量。
5.防洪澇體系建設
通過微地形改造,增強區塊調蓄能力,解決好雨污水排放并滿足管線埋設。整個濱水文化區海綿城市年徑流控制率不低于90%,建議充分發揮公共綠地海綿城市分擔功能,且海綿設施應與園林景觀充分融合,后續深化設計應銜接中軸線海綿實施方案。
三、建筑方案設計
1.功能面積
本章節所展示的指標列表僅為建議值,設計單位可參考相關規范、標準以及場館運營策劃,合理調整各功能空間。
1)政府投資項目:
①余杭區文化館計容建筑面積約 1.24 萬㎡,功能面積表如下:
②綜合文化空間,地上計容建筑面積約 2.4 萬㎡,地下建筑面積不超過 1.5 萬㎡。綜合文化空間設施為與文化屬性高度相關的、具有高標準的配套業態,可與文化藝術中心的功能有機結合,打造滿足市民文化休閑創意消費新需求的復合型空間。
2.設計要求
1)因政府投資項目(文化館+非遺館)和綜合文化空間產權各自獨立,為便于后期運營和管理,在滿足地塊空間管控的基礎上,考慮在布局上將兩個項目各自獨立,形態上又能和諧統一,并通過立體流線無縫相互銜接。結合西側商業地塊開發方案,建議綜合文化空間宜靠地塊西側布局。
2)文化藝術中心內部各廳之間的空間組織流線應充分考慮靈活性和可選擇性,具有良好的交通動線,降低場館內各功能分區人群流線的相互干擾,同時各功能場館分區清晰,指向明確,便于公眾快速定位目的并方便到達,并充分考慮觀眾的集散。
3)考慮大型展覽、藝術陳列、展覽配套用房設置在1層,方便大型重型藏品的布展撤展工作;充分考慮主要各功能空間的靈活組合,鼓勵設置大跨度無柱空間;考慮設置0.15米的網絡地板,便于布展及多功能廳的靈活分隔以及后期改造升級。
4)展陳區參觀流線順暢,而且不宜過長,設置休息區(例如:衛生間、紀念品店等),休息區可考慮有自然采光。
5)規劃設計留有一定空間場地以供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各類室外文創集市、室外展覽、周末主題派對等活動。
6)合理安排動線、室內外體驗空間、功能分區,不建議整體做大盒子經營業態;充分考慮本項目地上、地下空間與西側商業項目及地鐵出入口的聯動關系,提升通達性。
7)充分利用項目濱水資源,合理設置濱水文化服務業態,濱水游玩配套等設施,提升地塊價值,增強來客體驗感與娛樂性。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