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上海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
本文聚焦九江市科技文化產業園(美術館、科技館、非遺館),其整體設計邏輯與數字建構策略,探討地域文化、功能需求與技術創新的協同機制。項目以儒釋道三教共融為哲學基底,采用“品”字形三館布局,外立面創新運用影青色釉面陶板幕墻,結合參數化排布與構造優化,實現異形曲面標準化建造,兼顧文化敘事與成本控制,為地域文化建筑的全流程創新設計提供系統性技術路徑與美學實踐。
/ 投標方案動畫 /
引言
九江市科技文化產業園(一期)項目坐落于八里湖南岸,背倚廬山,三面環湖,風景秀美,視野開闊,是串聯廬山世界遺產與長江文化帶的核心節點。作為九江首個“三館合一”文化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由科技館(2.5萬平方米)、美術館(1萬平方米)和非遺館(1萬平方米)組成。項目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為核心理念,旨在通過建筑語匯傳達九江2200余年的文化積淀——從陶淵明的田園詩境到鄱陽湖白鶴生態,從《虎溪三笑圖》的哲學隱喻到本土陶瓷工藝傳承。設計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探索地域文化與現代建筑的共生范式,實現生態與人文的交互協同。
/ 基地東北側鳥瞰 /
/ 基地南側鳥瞰 /
01
文化符號的當代詮釋
1.1 《虎溪三笑圖》的空間轉譯
文化基因作為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建筑表達的首要階段1,項目以《虎溪三笑圖》中儒釋道三教共融的哲學意境為基底,采用三館“品”字形環抱布局,隱喻“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的美好畫面,使各館有獨立的公眾及展品流線,便于運營管理。整體布局暗合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哲學圖式——科技館以覆土形態“藏”于高地,喻示儒家的經世致用;美術館、非遺館臨水而筑,中間架空暗合釋家“空觀”之境;非遺館的錯動板塊堆疊立面則呼應“道法自然”。三館體量通過三大弧形屋面相連為兩兩交疊的有機統一整體,如展開的卷軸,以12°-15°柔和起翹,既是對九江古建筑飛檐起翹的拓撲變形,亦構成“三教共卷”的空間隱喻。三個端頭立面作為三館獨立出入口具有各自的建筑表情,這種“和而不同”的空間敘事,既是對三教哲學的物質轉譯,亦是對九江“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地理特征的現代回應。
/ 《虎溪三笑圖》:“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
/ 三館環抱布局 /
/ 投標方案形體 /
1.2 “云心鶴眼”的精神傳承
九江八里湖古稱“鶴問湖”,作為鄱陽湖“白鶴長城”全球候鳥遷徙廊道2的核心節點3,流傳著與陶淵明及其家族與鶴的傳說4。作為江西省鳥,白鶴不僅具有高度的生態庇護價值,其“仙禽瑞鳥”的美譽也是東方自然觀的詩化載體。這里承載著陶淵明“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隱逸逍遙、朱熹關于廬山云霧“白云何事自來往,明月長圓無晦明”的自然詩性、《詩經》“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的儒家教化觀以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禪宗哲思。因此,為回應基地周圍濕地中白鶴群翔、結巢高枝的景象,建筑屋面形態抽取白鶴振翅欲飛的動態。自高空俯瞰,三條弧線體量似群鶴盤旋的飛行軌跡,又似《瑞鶴圖》中“仙禽棲于碧波”的畫卷重現。同時弧形長邊立面采用波浪狀長條形陶板單元,通過錯位排布形成羽翼層疊的肌理,配合陶板幕墻上“碎窗”的內透光,模擬“鶴影游弋”的朦朧意境。
/ 投標方案東北鳥瞰 /
1.3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境重構
九江作為中國田園詩、山水詩的策源地5,設計從九江“山水城市”特質出發,提取廬山層巒疊嶂的形態意象,建筑輪廓采用自然流暢的線條,因勢就形。三大屋面起伏交錯,體現“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空間韻律,同時覆蓋屋面層設備管井,優化第五立面,確保從廬山遠眺的建筑純凈性。在城市界面上,統一的形體賦予建筑連續的展示面,在水岸邊,輕盈、靈動。科技館覆土嵌入高地,美術館與非遺館臨水舒展,架空區淺水系蜿蜒串聯東西兩側池塘,形成“山-水-館”的空間序列,使建筑有機結合山水、飛鳥與古建人文,成為自然地貌的精神延續。
投標方案西立面
/ 建筑、山水、飛鳥與古建人文的有機結合 /
02
空間敘事:從“南山”到“水岸”的詩意漫游
2.1 場地流線與入口序列
地塊北側八里湖大道是主要的人流來向,南側為規劃道路,交通便利。建筑主入口分設南北兩側,依托集散廣場組織交通。北入口廣場銜接三館共享大廳,南側場地設置科技館二層團體入口及大巴停車場,通過環形道路串聯功能分區:西南臨湖界面布置濱水步道(兼消防車道),東北側設置機動車輔道,科技館地庫坡道居西南端,非機動車庫出入口位于東北端。首層中部架空的景觀水面串聯東西池塘,形成市民濱水漫游通廊。
三館在北側共享入口門廳及多功能廳等相關設施,游客經北入口共享大廳的臺階扶梯可直達科技館二層,向南連接科技館主入口,隱喻“歷史長河”的時空敘事——從北側非遺館、美術館的“過去”拾級而上至科技館的“未來”。
/ 交通區位 /
/ 總平面圖 /
/ 西架空區近景 /
/ 北入口共享大廳 /
2.2 建筑功能與空間布局
項目總用地約70畝,基地南高北低,南北方向約400米。設計利用8米高差進行立體布局:南側高地利用覆土設置五層高的科技館,含展覽教育、科研管理等復合功能;北側臨湖區域分置美術館(西北)與非遺館(東北),均采用四層體量。總體空間通過兩條曲線貫穿三館,隱喻從傳統到未來的時光軸,形成五大核心空間:科技館門廳+邊廳、三館共享入口門廳、非遺館中庭、美術館邊廳。
/ 功能體量 /
01.科技館門廳 ? ? 02.科技館邊廳 ? ? 03.入口門廳?
04.非遺館中庭 ? ? ? ? 05.美術館邊廳
/ 五大核心空間 /
/ 深化過程室內動畫 /
其中,美術館首層和二層布置臨時展廳,三層布置常設展廳、藏品庫區和藏品技術用房,四層布置內部辦公區和部分必要的機房,并在南側臨湖景觀面設有通高疊臺式臨時展廳,是美術館的重點空間。非遺館內部結合造型,分為北側和東側區域,中間以環廊圍繞中庭布置,東側區域為主要陳列展覽區,含常設固態展廳、兩層通高表演區、臨時展廳及數字展廳等。北側區域為貴賓室、非遺實訓中心、內部工作人員辦公用房等。科技館南側入口位于二層,設團體入口銜接大巴停車場。五層空間垂直集約:首層布局展教用房(兒童科學樂園、科普劇場、特效影院)、業務研究用房、員工食堂和設備用房;二層主要由入口大廳、短期展廳和常設展廳組成;三層延續展覽空間;四層為科普活動室;五層為行政管理辦公區。西側通高邊庭設自動扶梯貫通五層,強化空間連續性;南側入口大廳上空“懸浮”直徑18米的球形體驗廳,打造科技館形象焦點,4組垂直交通與邊庭系統協同實現高效通行。
/ 美術館通高疊臺式臨時展廳 /
/ 非遺館中庭 /
/ 科技館通高邊庭 /
/ 科技館入口大廳 /
2.3 生態介入的立體景觀
從北入口共享大廳向南進入首層中心的室外架空區,此處設淺水系連接東西池塘,打造引水歸源、室內外聯動的空間效果。同時,通過跌水手法自然消解池塘與場地高差,打造白居易“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的水岸漫游路徑。首層架空不僅增加建筑的通透感,實現自遮陽效果,同時濕地水景也改善場地與室內的通風采光微環境。
屋頂平臺由三館起伏交疊的弧形屋頂自然圍合出類三角空間,設置景觀花園與休憩廊架,可從三面分別進入三館頂層的半室外區。三館屋頂在此顯得錯落而平緩,向北可眺八里湖,向南可望廬山,靜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寧。由此形成“觀山-親水-登臺”路徑體驗立體漫游,暗合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觀6。
/ 架空區淺水系 /
/ 架空區濕地水景 /
/ 屋頂平臺遠眺八里湖 /
03
外立面設計:東方美學的技術轉譯
3.1 陶瓷文化的深度敘事
陶瓷材料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之一,其應用可追溯至史前陶器與磚瓦。古埃及金字塔、羅馬斗獸場及中國唐代唐三彩、明清琉璃瓦等歷史遺存,展現了陶瓷在建筑裝飾中的藝術價值7。陶瓷通過引人入勝的釉面肌理質感、納米技術及數字化建構實現范式革新,推動“陶質幕墻作為城市信息載體”進入材料語言學新階段8。現代陶瓷憑借高溫燒制與復合技術,發展為高強度功能材料,具有耐久性、環保性、美學多樣性及功能性擴展等優良性能,并通過干掛系統、復合結構(陶瓷-玻璃輕質復合)及數字化制造(CAD/CAM異形曲面)提升應用效能9。九江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核心區,其歷史可追溯至景德鎮瓷器的鼎盛時期10,作為景德鎮瓷器通稱的“九江瓷”11,其釉色工藝與其青磚黛瓦、釉面瓦當傳統12為本土化設計提供基因,故本項目選用釉面陶板為地域文化表達的核心材料。
3.2 從雙層幕墻到一體化復合式幕墻的優化
項目中標方案采用雙層幕墻體系,外層為方向隨曲面扭轉變化的裝飾性陶棍,內層為功能性玻璃幕墻,雙層交疊、變幻,形成通透且層次豐富的表皮,意在回應九江非遺竹編文化,在白天呈現純凈大氣的質感,夜晚則通過不同透明度的玻璃及泛光設計,呈現非遺河燈輕盈靈動的朦朧美。然而,在深化過程中,因任務書進一步細化帶來的建筑層高、體量及幕墻總面積增加,該方案造價相對高昂、內層玻璃幕墻能耗較大13。
雙層幕墻維護難度大——玻璃及格柵間隙易積灰14,清潔成本高,影響長期美觀性。因此,團隊從在地性及成本控制出發,立足釉面陶板這一本土創新型材料,提出一體化復合式幕墻策略,整合裝飾與結構功能,通過以下方式對建筑三段弧形長邊立面進行優化:
立面邏輯調整——長邊立面由“虛”轉“實”,在各曲面采用“撕縫”手法設置玻璃條窗,從端頭開始漸變收窄至尖角消失,形成通透的觀景與采光窗,維持原投標方案內外交融的空間特點。玻璃幕墻略內退于釉面陶板幕墻之后,西南長邊立面結合立面造型線條的扭轉內退最深,在豐富形體層次的同時自然形成遮陽措施。
幕墻構造簡化——取消內外獨立的雙層結構體系,將室外側釉面陶板、室內側硅酸鈣板通過共用龍骨體系,與中間保溫防水層復合構造實現功能集成,利用釉面陶板自潔性(雨水沖刷即可清除90%污染物)15,由此兼顧經濟性、維護便利性與文化表達。
/ 深化前后體量對比 /
/ 深化方案西鳥瞰(左側為美術端頭)/
/ 陶板幕墻節點圖 /
3.3 端頭立面的文化對話
美術館端頭以3種穿孔率(15%-40%)的金屬板疊合,3個純粹體塊穿插模擬山水畫“平遠、高遠、深遠”的透視法則,體現“三山五岳”、“三教合一”等傳統文化,以“三”的意象打造畫布般純凈的氣質;非遺館端頭采用不同穿孔率的4塊白色金屬板如古籍書頁層疊,象征九江非遺歷史文化“活化石”的沉淀,頂部體量抽取九江傳統民居坡頂形制,將其拓撲融于建筑條形體量中,符號化為非遺館的立面表情;科技館端頭以通透的全玻璃幕墻呈現內部的通高序廳,將南側廬山風光自然引入科技館,同時集成LED屏的球形體驗廳懸浮其中,屏幕動態展示體現科技未來感,立面玻璃集成碲化鎘光伏薄膜,充分利用前沿綠色技術。這種“和而不同”的立面語言,體現了傳統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流動的基因16。
/ 深化方案東北鳥瞰(左側為非遺端頭)/
04
陶板幕墻的數字化建構
4.1 流動折疊:基礎形體優化
本項目作為三維異形曲面的復雜幾何形態,以釉面陶板為核心材料,如何通過幕墻板塊的排布實現異形曲面扭轉、呈現韻律秩序與肌理質感,是整個項目長邊立面深化的核心難點。由于建筑造型為三條弧形長條體量的變形,整體趨近于下大上小的內傾體量,且每個弧形立面由多根連接條形體量兩端的通長三維曲線進行切分,形成多個可展開為類梯形的三維曲面上下“折疊”相連。在此基礎上,3個長邊立面各保留一段由屋頂“流動”到立面的曲面,形成“扭轉段”,而靠內側的大面積屋頂曲面則優化為無扭轉的“平段”,由此在保持形體富有江河涌動態勢的同時,減少異形扭轉量,并對屋頂進行材料區分:在人視可見的“扭轉段”延續立面幕墻采用釉面陶板做法,而大面積人視不可見的“平段”則采用單價更低的平面鋁板進行拼接。通過該方法,在減少項目整體異形量、節省造價的同時,便于在三大“翅膀”下方屋面層布置設備機房,在設備通風區上方屋頂靈活采用鋁格柵替代封閉鋁板,并可結合屋頂鋁板排布方式做與標準鋁板單元同尺寸的淺色仿鋁板光伏板塊,兼顧功能、綠色與造型。
/ 屋頂“平段”與“扭轉段” /
/ 屋頂優化平面示意 /
4.2 曲面細分:陶板的標準化排布
在由多重曲面上下“折疊”相連的基礎形體邏輯下,每個單一曲面可視為平面梯形的扭曲,且其長邊對邊長度差在2%以內(a=242米、b=246米、c=250米、d=254米),因此可通過密拼標準陶板、調整板塊之間的角度及間距漸變,實現異形扭轉效果。設計通過Grasshopper參數化編程,利用UV展開算法對各邊進行切線方向等分,將建筑表皮轉化為具有橫縱網格的細分數字模型,提供陶板排布的可拼接基礎平面梯形單元。采用標準單元為850×180毫米的長條形釉面陶板,通過在程序中引入容差參數(±2毫米),自動調整板塊間隙,形成非等距排布(縫寬2-10毫米漸變),陶板排列方向順應曲面不同點位的曲率,以此自然擬合曲面形態,富有韻律感。
初步統計整個項目陶板板塊數量達十余萬,通過陶板的標準化組合,極大降低了陶板中非標板塊的占比,大幅減少陶板預制所需的模具數量,提高模具復用率,由此使幕墻系統造價合理可控。參數化陶板立面所形成的“數理之美”,既體現王澍“建造的詩學”中精確性與藝術性的辯證統一17,更實現吳良鏞倡導的“抽象繼承”——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數控建造邏輯18。
/ 曲面邊緣曲線分析 /
/ 陶板排列方向 /
4.3 “影青”到“天青”:器型與色彩
在陶板器型選擇上,設計亦緊扣“飛鳥”與“九江”元素,初步選用具有弧面凹凸的波浪形長條板塊,通過對標準長方形進行短邊傾斜的細部變形,形似飛鳥雙翼,又具水波意向。同時錯縫排布,更具編織感,且板塊弧面凸起利于遮擋相鄰板塊縫隙。收邊器型則在豎直方向以10毫米為分格做割斷開模,解決表皮兩面交接處收邊過多的問題。
為更好體現白鶴與山水的純凈氣質,設計深化基于投標方案的淺白立面,結合陶瓷工藝進行色彩細化。作為瓷界稀世珍品的北宋汝窯,以其“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紋”等極難復制的特色贏得了“天下宋瓷,汝窯為魁”的美譽。天青釉色為其核心特色,被形容為“雨過天晴云破處”,釉面呈現玉質感,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并隨光線變化產生“青中泛白、白中顯青”的層次效果19?。青白瓷“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的“影青色”則以其“仿玉而勝玉”的潔凈、清透素雅而成為宋代文人“詩意棲居”的符號20。從傳統文化審美意義來看,影青瓷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作為中國傳統“正色”,青、白凸顯了青白瓷“光致茂美,素肌玉骨”的特點,是大繁若簡的東方美學21。設計通過釉色模擬“天青色”與“影青色”的漸變:立面靠上下兩端及造型曲面邊緣近于天青,中段則以影青為主,輔以梅青、玉青、月白等其他同色系瓷色,使整體立面與水光山色交匯。由此既延續“陶之為器,水土合德”的文化傳統22,又呼應廬山西海“萬綠晴嵐應景妍,一湖翡翠煥霞煙”的詩畫意境23。
/ 陶板器型概念圖解 /
/ 弧面板塊形成編織肌理 /
/ 曲面收邊器型、弧面板塊形成編織肌理 /
/ 深化方案西立面 /
4.4 功能性構造創新
在整體強調造型曲線自然流動的大邏輯下,建筑立面僅靠“撕縫”條窗難以滿足全館各種復雜功能空間對于采光通風的需求。因此,為保證形體的純粹性與立面的簡潔統一,設計針對采光、通風排煙和消防救援等不同功能,將陶板立面上的開窗分三大類整合至陶板幕墻系統中:隱藏式可開啟陶板窗、通風鏤空區和僅用于采光的不可開啟“碎窗”。隱藏式可開啟陶板窗(邊長約1200毫米)主要用于消防救援與通風排煙,參考單元式幕墻的合頁聯動系統,內嵌氣壓撐桿與自閉合鉸鏈,緊急破拆時可整體開啟。通過外掛與立面同質同色的陶板且窗框方向亦跟隨該位置陶板,以此實現視覺消隱。通風鏤空區則隨機抽取3%-5%陶板,替換為50%通風率的陶棍格柵,內襯防雨百葉和防蟲防塵網,兼顧排煙需求與立面完整性。
不可開啟“碎窗”則以2塊標準陶板寬度和1塊標準陶板長度,滿足最小玻璃窗的構造要求,玻璃外表面與波浪形陶板邊緣凹處幾近平齊,窗框與陶板接縫對齊,并在室外側由陶板遮擋,視覺僅可見玻璃區域,同時根據立面對應的室內房間功能及室內空間效果、兼顧整體造型立面效果,通過在Grasshopper中順應陶板排布方向自動生成具有隨機性又跟隨造型曲面變化邏輯(靠端頭處趨密)的碎窗,與全通透的條窗形成功能互補:既滿足內外交融的景觀視線需求,又避免在美術館等大型展廳空間形成大量直射光,在室內形成隨時間產生豐富光影變化的柔和碎光。白天在陽光反射下,碎窗與陶板立面融為一體,而夜間又可自然形成星星點點的內透光,由此實現功能與美學的有機統一。
/ 隱藏式陶板窗構造圖解 /
/ 采光碎窗構造圖解 /
/ 美術館通高展廳室內碎光效果 /
/ 南側夜景鳥瞰 /
4.5 后續施工深化與質量控制
針對異形曲面定位難題,后續幕墻施工可在Grasshopper中構建虛擬施工自動化控制模型,并通過誤差控制與驗收體系確保幕墻精度:
鋼龍骨空間定位——將曲面控制點轉化為平面坐標系,輔助全站儀放樣;
數據驅動生產——輸出每塊陶板的坐標、角度與類型編號,直接對接陶板廠家定制;
碰撞檢測與工藝預演——模擬陶板安裝順序,規避構件干涉。
數字化驗收體系——采用三維掃描技術比對實際安裝與模型數據,誤差控制在3毫米內;
動態反饋機制——施工中實時調整參數化模型,迭代優化后續批次加工數據。
05
結語
九江市科技文化產業園項目以“山水為卷,文化為魂,技術為筆”,通過建筑、自然與人文的有機融合,打造九江輝煌人文的縮影、對外宣傳的窗口、思想教化的陣地和文化交流的平臺,構建了當代復合型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范式。其創新價值不僅在于三教共融哲學圖示、“飛鳥相與還”山水詩境到空間敘事的轉化,更通過材料迭代、構造創新與參數化設計,實現了從概念方案到技術落地的系統性優化:復合式一體化幕墻系統在降低造價的同時,通過Grasshopper驅動的影青色釉面陶板精準排布,構建了技術邏輯與地域文化的共生關系24,使千年陶瓷工藝在數字時代再煥新機。該實踐為同類文化建筑的全流程創作提供了可復用的方法論:以材料性能為基底、以數字化工具為媒介、以文化敘事為靈魂,最終達成功能、經濟、生態、人文與美學的多維平衡。
項目名稱 |?九江市科技文化產業園(一期)
建設單位 |?九江市科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 |?江西省九江市
設計時間 |?2024年2月-2025年3月
竣工時間 |?2026年6月(預計)
總建筑面積 |?45568.27平方米
建筑高度 |?25.1米
參考文獻
1. 北京建筑大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建筑文化藍皮書:北京建筑文化發展報告(2023)[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4.
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朱鹮北遷: 跨越秦嶺,“國寶”翱翔黃河流域[N/OL]. (2023-10-26)[2025-02-15]. 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31026/528388.html.
3. 江西省林業廳. 鄱陽湖候鳥遷徙觀測報告 [R]. 2023.
4. 陳飛龍. 從八里湖到鶴問湖:九江潯陽長江賽城湖生態變遷[N/OL]. (2023-10-04)[2025-02-1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G88G4VS05449DDO.html.
5. 九江市人民政府. 市文廣新旅局:九江錨定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R/OL].(2023-04-02)[2025-03-25]. http://www.jiujiang.gov.cn/zwzx/bmyw/202303/t20230331_5988787.html
6. 郭熙. 林泉高致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7. 郭強. 建筑陶瓷的歷史流變與技術革新[M].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20: 23-45.
8. Christine Jetten. 陶瓷在建筑中的運用 [EB/OL]. UNStudio, 2022[2025-02-15]. https://www.unstudio.com/zh/page/5868/陶瓷在建筑里的運用
9. 高性能陶瓷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J/OL]. 原創力文檔, 2024-10-23.[2025-02-15].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21/8017040060006136.shtm
10. 九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九江陶瓷志[Z]. 九江: 九江出版社, 2005: 89-102.
11. 上海辭書出版社. 簡明陶瓷詞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120-123.
1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九江古建筑調查報告[R]. 南昌: 江西文化廳, 2018: 71-73.
13. 黃麗. 雙層玻璃幕墻的節能設計[J]. 城市建筑, 2017(3).
14. 孫家裔, 周秦超, 周昂辰, 繆楠凱, 錢海文. 通風式雙層玻璃幕墻對建筑物保溫隔熱的影響[J]. 中國高新區, 2017(11X).
15. 劉文文. 一種抗菌、易潔衛生陶瓷釉料的研制[J]. 佛山陶瓷, 2022(2): 10-13.
16. 張錦秋院士學術思想交流會發言實錄 [Z].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24-04-025.
17. 王澍. 自然形態的敘事與幾何(東南大學官網,2012年)
18.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19. 讀瓷·悅賞 ▏天青色,跨越千年的浪漫 [EB/OL]. 網易訂閱, 2023-02-01[2025-02-1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GU6UE80514UKJ7.html
20. 許之衡. 飲流齋說瓷[M]. 清末民初.
21. 《影青瓷,美醉千年》 [EB/OL]. 網易訂閱, 2020-07-29.
22. 《陶記》 [EB/OL]. 景德鎮陶瓷在線, 2009-09-08
23. 林承強《廬山西海主景區(七絕)》 [EB/OL]. 網易訂閱, 2022-08-17
24. 袁烽. 現實建構[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聲明:除非注明原創或出處,本號文章來源于網絡,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進行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對原作者進行感謝。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或做相關處理!
文章及圖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和商用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