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浙江
? ? ? 在大風天氣下進行混凝土施工時,需綜合運用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確保工程質量。以下為系統性解決方案及擴展建議:
一、施工前準備與材料優化
1. 環境預判與施工計劃調整?
? ?實時監測風速(建議使用風速儀),當風速≥6級時暫停澆筑,優先選擇早晚低風速時段施工。??
? 采用氣象預警系統,動態調整施工計劃,避開極端天氣。
2. 混凝土配合比優化
? 添加外加劑:摻入緩凝劑延緩凝結時間,或使用減水劑減少用水量以降低塑性收縮風險。??
?纖維增強:加入聚丙烯纖維(0.9-1.2kg/m3)抑制早期裂縫發展。??
保水材料:采用低泌水性水泥,或摻入粉煤灰、礦粉等礦物摻合料,提升混凝土保水性。
二、澆筑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措施
1. 基面與模板處理
? ?提前4-6小時對模板、地基充分潤濕至飽和面干狀態(含水率15-20%),避免吸水導致混凝土失水。??
? ?對鋼模板涂刷脫模劑后加設透水無紡布,既保濕又防粘連。
2. 振搗與二次處理??
? ?分層振搗:每層澆筑厚度≤30cm,采用插入式振搗器(頻率≥12000次/min),插入間距≤50cm,時間控制在20-30秒,避免過振泌水。??
? ?二次振搗時機:在初凝前1-2小時(貫入阻力3.5-28MPa時)進行二次振搗,消除表層假凝現象。??
? 機械化抹壓:初凝后使用電動抹光機進行至少3次抹壓(間隔30-60分鐘),終凝前完成壓光,形成致密表層。
三、防風保濕養護體系
1. 即時覆蓋與密封養護?
? ?終凝后立即覆蓋0.12mm以上聚乙烯薄膜,搭接寬度≥20cm,接縫處用膠帶密封。??
? ?固定措施:薄膜邊緣用砂袋(間距≤1m)或木條壓緊,高層施工采用防風網(目數≥20目)圍護,高度≥1.5倍結構高度。
2. 復合養護方法?
? ?薄膜下鋪設濕麻布或保水氈,持續保濕72小時以上,相對濕度≥95%。??
?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可噴涂養護劑(用量≥0.2kg/m2)形成封閉膜,配合滴灌系統維持濕度。
四、應急管理及質量監控
1. 突發強風應急預案
? ?立即停止澆筑,對暴露面噴灑霧狀水后覆蓋防水苫布(≥200g/m2),風速降低后掀開苫布重新抹壓。??
? 已硬化部位檢查:采用裂縫測寬儀檢測裂縫寬度,≤0.2mm裂縫用環氧膠泥封閉,>0.2mm需開槽修補。
2. 全過程監測
? ?使用溫濕度記錄儀監測混凝土表面溫濕度,確保溫差≤20℃,濕度≥90%。??
? 每2小時檢測一次蒸發速率,若>1kg/m2/h,啟用噴霧增濕設備。
五、防風設施與施工組織
1. 物理屏障設置
?在迎風側設置裝配式防風墻(高度≥2m,孔隙率≤30%),與施工面距離≤5m,形成擾流區降低風速。??
?高層建筑外圍搭設懸挑防護網(抗風壓≥0.5kN/m2),減少高空風蝕效應。
2. 施工組織優化?
? 采用分段澆筑法,單次澆筑面積≤500m2,縮短暴露時間。??
? ?配備快速響應班組,確保收面、覆蓋等工序在30分鐘內完成。
六、標準依據與驗收
遵循《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中6.5.4條大風施工要求。??
驗收時重點檢查:表面硬度(回彈值≥設計值90%)、裂縫密度(≤0.1條/m2)、抗壓強度(3d≥設計值50%)。
? ? 通過以上系統性措施,可有效控制大風環境下混凝土的塑性收縮、干燥收縮及溫度應力裂縫,確保結構耐久性和表觀質量。施工中需強化過程管控,形成“預防-監測-應急”的全流程管理體系。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