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福建
茶香兩岸情誼長
——福建漳平臺創園發展情況調查
茶山翠綠,櫻花環繞;游人如織,笑語盈盈。3月,有“中國最美賞櫻勝地”之稱的臺品櫻花茶園,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賞櫻盛宴”。
這片櫻花茶園,坐落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后盂村,凝結著謝東慶近30年的心血。作為第一位到永福投資種茶的臺商,謝東慶開啟了漳平閩臺農業合作發展的序幕,讓更多臺商、臺胞二代乃至三代跨越海峽,到漳平投資興業、扎根發展。
是什么動力,牽引著臺商們跨越山海,毅然奔赴閩西?這個曾經偏遠的山區小鎮,在臺商們紛至沓來后,又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前不久,記者來到永福,走進茶園,聆聽這些臺商們在這片土地上拼搏奮斗的故事,探尋兩岸農業合作的發展脈絡。
茶芽初綻,開啟合作序章
漳平與臺灣兩地同祖同根,血脈相親。上世紀80年代,在經過近40年的阻隔之后,海峽兩岸交流的大門敞開,祖國大陸日益成為臺胞投資興業的熱土。
謝東慶出生在臺灣省彰化縣,原本從事家具生意。1995年,有意拓展高山茶葉種植的他來到永福,發現這里海拔高度、氣候條件與臺灣阿里山很相似,十分適宜種植高山茶。
永福地處漳平西南,海拔約780米,具有典型亞熱帶高山氣候特征,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素有“高山盆地”“小廬山”的美譽。
1996年,謝東慶在后盂村承包了350畝荒山,種下40萬株臺灣軟枝烏龍茶苗,創辦臺品茶場。“30年前大陸確實非常落后,但是我的祖籍在漳州,同宗同源的紐帶聯系,讓我堅定選擇永福。”謝東慶說。
茶樹種下不到2個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來了這里,并囑咐“要利用這里良好的自然和生態條件,把茶產業做好,爭取成為閩臺高優農業示范點,在福建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約3年后,臺品茶場開始逐步采收,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打開了市場銷路,也帶動了更多臺商前來永福興辦茶場。
2004年,臺商李志鴻舍棄古董主業,來到永福李莊村承包山地種植高山茶,成立鴻鼎農場(后改為漳平鴻鼎農場開發有限公司),從臺灣引進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建成兩岸規模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現代茶廠。
“永福是我的家鄉,我的父親1947年從這里到臺灣經商。1949年兩岸阻隔,直到1988年初,我們回來探親,發現祖父母早已不在人世,這成為父親此生的遺憾。”李志鴻告訴記者,“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2005年,出生于臺灣南投制茶世家的陳建富到漳平創業,開發茶園基地500多畝;臺胞陳憲智回到祖籍漳平投資種茶,開發茶園600多畝;2006年,臺灣彰化縣人吳見渝來到漳平永福,創辦漳平佑泉茶業有限公司,租賃350畝土地種茶,同時制作和銷售制茶設備……
與此同時,漳平加大力度實施“以臺引臺”招商引資戰略,永福的臺商越來越聚集。2006年,以永福鎮為核心區,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臺創園)正式成立,并在2008年升級為國家級臺創園。
如今的漳平臺創園已聚集臺企82家、臺農600多人,年產茶5800多噸、產值15億元,所產茶葉品質優良,甚至超越了原產地臺灣的品質。永福鎮由此成為臺商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海峽兩岸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產基地,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
茶緣深植,山間小鎮繪新景
永福地處山間盆地,是漳平第一大鄉鎮,常住人口約4萬。當地百姓曾經主要以種植反季節蔬菜與花卉維持生計。臺商的到來,給永福帶來了巨大變化。
臺創園成立后,漳平市把握發展契機,積極調配各方資源,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據漳平臺創園區管委會主任、永福鎮黨委書記許賜江介紹,近年來,各級財政已累計向臺創園核心區永福鎮投入資金近12億元,全力完善交通、水利、電力及通信等基礎設施,著力推動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先行基地建設。
其中,圍繞做強做大茶產業,漳平累計爭取各類項目補助資金5000多萬元,推動園區臺企實施茶山道路硬化、自動噴灌設施建設、現代化茶葉加工設備配備等項目,加強高山茶品牌建設,提高茶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近年來,永福高山茶被授予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稱號,鴻鼎農場、臺品茶場先后入選國家級生態農場。
站在臺品櫻花茶園極目遠眺,連綿的茶山郁郁蔥蔥。漳平市財政局副局長陳震感慨道:以前,這里不過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山,老百姓只是偶爾上山拾些柴火。臺商來后,承包土地種茶建廠,荒山搖身一變成為生機盎然的茶山,不僅生態環境更加優美,還為當地百姓開辟了增收新途徑。
每到春、秋、冬采茶季,臺創園茶企便會從周邊村落招募大量臨時采茶工。日常運營中,也長期雇用一定數量的工人。粗略估算,這些臺企每年發放的工資總額高達1億元,有力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臺創園的發展,也為漳平增添了諸多臺灣特色。在永福鎮中心街道,一條融合兩岸風情的街道——臺灣街格外引人注目。這條長約260米、總投資1600萬元的街道,巧妙結合當地建筑風格,融入臺灣興化老街元素,集中展示臺灣特色美食、原創商品及兩岸非遺文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
惠情相促,夯實融合根基
2024年12月30日,一場特別的儀式在漳平市政府舉行——頒發林票、碳票。2位臺商分別認購林票4萬元、10萬元,碳票各2萬元。臺企參與認購林票、碳票,這是全國首例。
近年來,在服務臺商臺胞方面,漳平屢屢創下多個全國先例——2018年12月,為臺胞楊詠安辦理了大陸首例林權不動產證。2023年1月,為臺農陳志堅頒發了全國首本林下經濟不動產權證書,并在此基礎上給予第一筆林下經濟產業貸款。
與此同時,漳平用好用活中央各項惠臺政策,積極推動落實園區臺企農產品加工享受農業用電優惠政策,每年可為臺企節省成本80萬元以上,增強了臺商臺胞安心扎根大陸創業發展的信心。
金融扶持方面,2019年,在市政府引導下,中國農業銀行龍巖分行與臺胞投資企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從融資額度、擔保方式、減費讓利、服務渠道、資源傾斜等方面,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支持臺胞投資興業。
“當時,我們有幸獲得了農業銀行第一筆貸款1000萬元,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李志鴻告訴記者,“茶產業屬于高、優、精致農業,成本投入較大且投資周期很長、資金回籠較慢,有了政府的惠臺惠農政策,就可以幫助企業解決貸款難、利率高等難題,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漳平累計向17家臺資信用企業發放可享受3年內“無還本續貸”服務的“櫻花卡”50張,頒發“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42本;每年為臺企爭取貸款上億元,累計發放貸款貼息約2200萬元。
為切實解決臺商、臺胞們在大陸生活、發展上的后顧之憂,漳平市主動在醫保、就學等方面為臺胞提供同等待遇。目前,共為臺胞辦理居住證102張,為32名臺胞辦理城鄉醫療保險、19名臺胞臺屬新辦社會醫療保障卡。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漳平市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臺商臺胞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安心,干事創業的熱情更高、信心更足。
扎根漳平多年,謝東慶早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盡心盡力把茶園經營得越來越好。2003年,他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在茶山上間種櫻花樹。
如今,臺品櫻花園已成為漳平乃至全國知名的賞櫻勝地,也成為龍巖暨漳平櫻花文化旅游節的起源地,每年櫻花節可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為當地創造的旅游收入達數億元。
“茶園櫻花盛開的時節,游客擠滿了小鎮、園區,有力帶動了當地的茶葉銷售、餐飲和住宿消費等,這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謝東慶欣喜地說。
臺青接力,續寫創業新篇
在老一輩臺商開拓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臺二代、臺三代跨越海峽、奔赴漳平,開啟創業之旅,續寫兩岸合作發展的新篇章。
2013年,年僅19歲的臺灣青年吳曜任,循著父親吳見渝的足跡來到永福。在這里,他潛心鉆研茶葉種植與制茶工藝,一步步踏上創業征程。2024年,他毅然投資百萬元,在自家茶園山頂打造民宿,走上“茶園+”的路子。
此外,吳曜任還與當地種植高架棚盆栽花卉的村民攜手,發展花卉副業。“花卉是永福的傳統優勢產業,市場銷量一直很好,前景很不錯。”他說,“趁著年輕,就是要多抓住機會干事創業!”
“80后”臺青陳耘嘉,如今是臺創園里的一名“新茶人”,這份與茶的緣分,承載著父輩“落葉歸根”的深厚鄉情,跨越了海峽,延續了三代。
陳耘嘉回憶道:“爺爺1948年從漳平赴臺教書,即便遠在他鄉,也始終心系故鄉。在爺爺的鼓勵下,父親回到家鄉,投身茶產業。”2015年,陳耘嘉來漳平探望父親,一踏入茶園,便被生機勃勃的綠色吸引。他當即決定放棄在臺灣的工作,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
時代在變遷,這份祖孫三代相傳的茶緣也在不斷迭代。陳耘嘉接手茶園后,在用心經營的同時,積極求新求變——把老舊的茶廠改造成獨具特色的觀光工廠,精心打造岳山茶事人文休閑茶園,還設計了茶藝展演、采茶體驗等多元化旅游產品,為傳統茶產業注入新活力,讓茶產業的業態更加豐富多元。
據了解,臺創園目前已吸引近百名臺青入駐,匯聚了13個臺青創業團隊。他們聚焦“茶葉+民宿”、文創、研學、電商等新興產業,使臺創園成功躋身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臺灣青年產業融合創業示范基地。
正如許賜江所言:“臺青們傳承了父輩發展茶產業的傳統技藝與經驗,同時大膽創新,在茶葉產品研發、營銷模式革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有力推動了漳平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漳平也全力支持臺青發展,助力多名“臺二代”申領林木使用權、林地經營權不動產證書,舉辦海峽兩岸青年制茶技藝交流活動,鼓勵臺青參與各級人才競賽、技術能手參評及專業職稱評聘等,全方位賦能臺青成長。
如今,吳曜任已進入而立之年,人生最好的青春時光都留在了臺創園。他感慨道:“大陸發展日新月異,漳平各項政策好、機遇多,相信扎根在這里的青年們未來還會創造出更多可能。”
來源:中國財經報
編輯:林劍鑭
審核:吳述強
監制:蘇達炎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