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山西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28期61-63頁,知網、維普、萬方、超星、龍源等網站全文收錄。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胡巾煌.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應用[J].天工,2024(28):61-63.

[摘???要]非遺影像是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也是非遺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在非遺的廣泛傳播過程中,三維動畫、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數字特效技術通過數字化視聽手段的多維度應用,極大地豐富了非遺影像的展現形式,拓寬了非遺的傳播領域。因此,深入探索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內在動因、具體傳播手段以及傳播樣態,對于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關?鍵?詞]數字特效;非遺;非遺影像;AIGC;AR技術[中圖分類號]J9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095-7556(2024)28-0061-0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重慶市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數智化項目庫教學:重慶高校影像創作課程群與傳統文化‘雙融雙創’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433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非遺影像,即用影像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進行記錄與傳播。當下,影像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成為一種結構性、功能性的力量被貫注于非遺保護的全過程。數字特效技術的概念有兩個層面,狹義上指早期使用計算機圖形圖像實現的影視特效,如計算機生成的三維模型和動畫、圖像處理與合成,主要應用在電影特效場景的制作上;廣義上指伴隨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擴展現實(XR)、運動捕捉(MoCap)、全息投影和光學特效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出現,這些技術常常交叉融合式地應用在各類影像場景中,產生更加復雜和逼真的視聽效果。在數字化社會轉型和科學技術迅猛更迭的背景下,本文所探討的數字特效技術概念以廣義的視角為基準進行界定。目前,數字特效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為非遺影像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利用數字特效技術對非遺進行影像傳播能夠更好地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下將從數字特效與非遺相結合的傳播動因和傳播樣態兩個層面入手,詳細梳理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應用。一、形神共生:數字特效與非遺影像相結合的傳播動因數字特效與非遺影像的傳播動因主要包括技術發展的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需求、市場需求與觀眾偏好以及政策支持與引導等方面。首先,數字特效技術作為影像藝術數字化的一部分,其涉及的技術和制作流程已超越了傳統的特效概念,從影視技術中的二維、三維特效到如今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動態影像交互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更迭,均為非遺影像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如2024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傘少女》中利用二維動畫技術對非遺絨花、臺州刺繡予以展示。非遺保護與傳承需要以非遺影像為手段擴大傳播范圍和拓展傳播平臺,數字特效技術的應用能夠使非遺影像在敘事表達上更加直觀和生動地展現非遺技藝及其文化內涵,在提升視覺效果的同時還有助于打破時空限制,使非遺作品以數字影像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多元傳播,增強非遺的傳播力。例如,花絲鑲嵌、木雕、印花布織染、苗繡等手工藝類制作技藝在短視頻平臺已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進行傳播。其次,在競爭激烈的文化產業和影視市場中,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對影視作品的視覺效果和藝術表現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迫使創作者需要借助不斷創新的數字化影像特效來提升作品的視覺品質和觀賞性,增強作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同時,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簡稱“AIGC”)問世以來,許多影視特(61頁完,下接62頁)效技術可通過AIGC技術“一鍵達成”,這為非專業的影視創作者提供了非遺影像創作的便捷手段。例如,科大訊飛旗下的訊飛星火App中,可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將非遺元素的相關關鍵詞提取出來,智能化地一鍵生成相應的特效作品。最后,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促進廣泛傳播。要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大對非遺有關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實物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數字化處理”,強調鼓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諸如此類的政策的實施與引導,也是數字特效技術促成非遺影像傳播的驅動力。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非遺的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鑒于非遺影像不僅承載著傳播內容,更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對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表現形態的研究將主要圍繞“內容導向”與“媒介手段”兩大維度展開深入分析,以更精準地把握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作用與價值。二、推陳出新:以內容為導向的非遺題材數字特效影像作品“以內容為導向”是指以非遺的題材和元素為核心進行數字特效作品的創作。這類影像作品廣泛涵蓋3D動畫、實驗性短片、數字媒體藝術交互設計以及數字藏品等多種形式,其創作靈感均源自非遺。從更廣的視角來看,以非遺為靈感源泉的影像作品還包括人類學紀錄片、傳統文化影視劇、民俗類攝影、舞臺表演以及戲劇戲曲等,這些作品多以較為傳統的視聽語言符號對非遺進行記錄。本文則更專注于探討非遺數字特效作品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數字特效技術實現非遺影像敘事的革新與演進。典型的代表作品是2021年由孫海鵬執導的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該影片是以非遺中的嶺南醒獅為敘事主題,通過運用CG數字特效技術,打造出的一部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動畫影像作品。又如2020年公映的以我國非遺傳承人群像為主題的4K3D紀錄片《璀璨薪火》中對龍山黑陶、苗族蠟染、潮陽剪紙等非遺技藝和作品進行展示。此外,非遺題材的數字特效作品常以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例如,2023年,在福建泉州展出的由藝術家郝銳昌及其團隊所創作的數字藝術作品《綿延》,該作品綜合采用裸眼成像、數字算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數據建模、虛幻引擎交互等科技手段,傳遞閩南非遺在未來可能被運用的展現形式。再如,2023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數字文創產品孝義皮影戲數字藏品《收五毒》,運用電影制作及3D建模的方式,在還原傳統舞臺場景的同時,美化、突出了公雞和蝎子打斗的細節場面,活靈活現。這些作品均是以非遺為核心內容,通過數字特效技術創作的影像佳作。三、錦上添花:以數字媒介為手段的非遺影像多元傳播樣態“以媒介為手段”是指將活態傳承的非遺通過數字特效技術作為記錄載體和傳播渠道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其傳播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采用數字特效技術對非遺技藝進行記錄與保存在拍攝非遺影像時,采用高清攝像技術對非遺技藝進行精準記錄。例如,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海派百工·璀璨非遺》系列微紀錄片,采用8K超高清分辨率的攝像技術對上海的銅香爐鑄造技藝、面塑、海派蛋雕、土布紡織技藝、旗袍制作、毛筆制作等海派非遺進行連續紀錄。目前,該作品在嗶哩嗶哩網絡平臺以101集、每集時長約5分鐘的形式進行展播,播放次數已達約527萬次。在生成數字影像時,采用變速特效、時間凍結特效技術對細節性的非遺技藝展示給予慢動作、倒放、定格等效果處理,這類數字特效技術也是非遺影像作品中常用的技術。在展示影像畫面時,運用文字特效、畫面濾鏡、聲音特效等特效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主體凸顯、畫面調色和增強音效,使非遺影像作品更加生動、形象。還可以通過3D掃描、動態捕捉等技術精準捕捉非遺技藝展示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為后繼傳承者及非遺愛好者留下寶貴的學習資料。如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將面塑的技藝通過3D建模的方式實現數字化存儲。此外,通過建立數字博物館,將非遺項目的數字化資源以館藏資料的方式整合和留存,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例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中以展覽、視頻、音頻的影像形式進行資源收集,采用了摳像特效、轉場特效、濾鏡特效、數字合成特效等技術。(二)借助數字特效技術將非遺項目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與傳播截至目前,非遺項目中融入數字特效技術的傳播形式已經屢見不鮮,極大地豐富了非遺的傳播樣態。結合傳統手工藝類、戲曲類、傳統舞蹈類、游藝與雜(62頁完,下接63頁)技類等需要展示場地的非遺項目,進行數字化效果的舞臺場所搭建,如采用全息投影、AR技術、XR技術、3D-Mapping等數字特效技術建構讓人耳目一新的全景式數字化非遺演出項目。或者通過三維建模和渲染技術,可以創建非遺項目的虛擬場景和模型,結合VR眼鏡和AR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體驗。2021年,央視電影頻道《潮起中國·非遺煥新夜》晚會在舞美設計上采用裸眼3D技術對定瓷、蘇繡、藍印花布和曲陽石雕等非遺作品進行了三維立體效果的展示。(三)通過AI技術完成受眾與非遺之間的深度互動這兩年熱門的AI技術為我國非遺及非遺影像傳播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與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多創新而獨特的新玩法。利用AI技術可以實現非遺影像的智能修復和復原,使得古老而珍貴的非遺影像得到重現,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AI技術還可以讓用戶主動參與到非遺作品制作和創新設計中。2024年4月底,百度文心大模型通過學習3000多件珍貴館藏紋樣特征,打造了“蘇州漳緞AI創作模型”,用戶可以與“AI創作模型”所繪制的“賽博漳緞”進行沉浸式互動,在虛擬空間中體驗古法織造技藝,目前參與共織“賽博漳緞”的觀眾有近2萬名。或者,通過融合“數字人”與AI技術,使受眾與非遺進行深度的數字化對話與互動。在貴州的烏江寨,建立了當地數字人“非遺推薦官”,利用時下大火的ChatGPT、Midjourney Bot等AI系統布置在通往烏江寨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及景區,游客可以通過與“數字人”互動,深入了解烏江寨。還可以與AI進行對話,輸入幾個詞匯,就可以生成一幅風格炫酷的“賽博烏江寨”。(四)利用數字特效技術在游戲中傳播非遺荷蘭著名語言學家、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中指出,游戲即文化現象,文化本身就具備游戲特質,游戲與文化的關系是“The Play Element of Culture”,而非“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據此觀點,非遺與游戲本就同根同源,如踩高蹺、舞龍醒獅、雜技等非遺項目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傳統游戲”。在當今這個全面數字化的時代,探索“游戲+非遺”的融合模式,實質上是在深度挖掘數字游戲作為媒介的潛力,旨在通過沉浸式的數字游戲體驗,巧妙融入非遺的精髓元素。這一過程不僅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更是對游戲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的一次重新審視與強化。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玩家能夠在享受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尊重、理解、欣賞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智慧的寶貴遺產,從而有效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廣泛傳播。主要通過在游戲內容中植入非遺元素,通過精心設計的故事情節、游戲角色和游戲場景,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認識各種非遺的傳統技藝和文化遺產的精髓。還可以聯合非遺傳承人與游戲廠商在網絡社交平臺中對非遺游戲和周邊衍生品進行聯名推廣等。例如,微信小程序游戲《蛋仔派隊》中,運用三維動畫技術、粒子系統和物理引擎等常見的游戲特效技術,將非遺中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竹編技藝、豆染技藝等融入游戲敘事情節中,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非遺的魅力。此外,數字化的非遺影像傳播樣態還表現在短視頻傳播上。目前,許多非遺傳承人都在短視頻平臺中開通了自己的賬號,在網絡直播中進行非遺技藝的展示,或者與影視傳媒公司合作拍攝非遺短視頻作品。四、結束語非遺影像,既是文化交流中的傳播內容,也是非遺傳播中的媒介載體。在非遺影像傳播中,數字特效技術的多維融入,既豐富了非遺影像的表現形式,也擴展了非遺的傳播邊界。多民族文化遺產在數字媒介空間里的重新詮釋與擴散,能夠通過傳播新技術與數字敘事的構建,營造出有利于中華多民族非遺傳承發展的新生態。綜上所述,探索數字特效技術在非遺影像傳播中的應用是非遺傳承與傳播領域的重要議題。它不僅提升了非遺影像的表現力與傳播力,更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參考文獻:[1]劉廣宇.非遺影像:傳統、定義及論題域[J].民族藝術,2024(1):18-25.[2]程曉琳,張宣,周嫻.“潮”起來,非遺用“年輕心”吸引年輕人[N].新華日報,2024-07-08(5).[3]周雅萌.烏江寨數字技術再現非遺創新表達[N].貴州日報,2023-04-27(8).[4]約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文化的游戲要素研究[M].傅存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湯書昆.“數字化生存”條件下中華多民族非遺傳播的新生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2(3):1-17.(63頁完)作者簡介:胡巾煌,女,1988年生,湖北黃陂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及數字媒體藝術。
作者單位:重慶移通學院?編輯:喬彥鵬《天工》雜志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2095-7556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國最美期刊
RCCSE中國準核心學術期刊
CACJ中國應用型核心(擴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并州北路31號
電話:0351-836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