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山東
↑?關注“SheJiMall”,回家不迷路
設計茂SheJiMall?|?技術前沿交流平臺
提供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技術咨詢,打造化工石化醫藥行業技術交流平臺!
本文非原創,但亦是在閱讀大量文章后進行的整合,如轉載,請注明來源:ShejiMall,謝謝!
碳中和目標大背景下,能源轉型已然成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甲醇憑借其高能量密度、低污染排放等優勢,吸引眾多企業布局,以期在未來清潔能源市場中搶占先機。從傳統化工原料合成領域及汽車產業,到航運清潔燃料應用,再到未來分布式能源存儲,綠色甲醇都展現出了獨特的適配性和廣闊的應用空間。但要將這份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跨越現有生產技術的重重障礙。歐盟碳關稅機制(CBAM)的正式實施疊加全球航運業減排進程提速,綠色甲醇的產業戰略地位正迎來歷史性突破。作為全球甲醇產能占比65%的第一生產大國,我國現役裝置中煤基甲醇占比逾七成,其高達2.7噸二氧化碳/噸甲醇的排放強度已構成產業低碳轉型的核心瓶頸。相較之下,采用生物質氣化耦合綠氫催化合成的綠色甲醇,通過原料替代與工藝革新實現全生命周期碳減排65%-95%,現已成為破解化工產業鏈脫碳困局與航運業零碳轉型雙重挑戰的戰略性解決方案。綠色甲醇是指通過生物質、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制備的甲醇。制備過程中,采用生物質氣化技術,將生物質轉化為氣體,再通過化學反應制備甲醇。綠色甲醇制備過程中不需要使用化石燃料,因此能源消耗低,碳排放量較少,具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其屬性核心在于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的顯著降低。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分類標準,甲醇的環保等級取決于原料的可再生性。綠色甲醇需滿足兩個關鍵條件:氫氣來源為綠氫,如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伏)電解水制得的氫氣;以及綠色碳源(或甲烷等其他介質),如來自生物質直接捕獲或空氣碳捕集技術(DAC)獲取的CO?。
灰色甲醇是指通過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制備的甲醇。制備過程中,采用煤炭或天然氣氣化技術,將化石能源轉化為氣體,再通過化學反應制備甲醇。灰色甲醇制備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因此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較大,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藍色甲醇則是在生產過程中,部分采用了可再生屬性,如采用綠電(風電、光伏)制氫或采用碳捕集技術(CCUS)減少部分排放,但其原料仍以化石能源為主,減排潛力有限。
甲醇分類圖
從全生命周期視角看,綠色甲醇的碳排放強度僅為傳統煤制甲醇的10%-30%。例如,以生物質氣化路線生產的甲醇,其碳排放可低至0.3kg CO?/kg,而煤制甲醇則高達3.8kg CO?/kg。這種差異使綠色甲醇在碳約束政策下具備顯著競爭優勢。
目前綠色甲醇制備技術主要聚焦三大路徑(表1),其技術特點與經濟性差異顯著:
表1綠色甲醇制備技術特點
01
生物質制甲烷重整制甲醇該路線是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厭氧發酵得到沼氣(甲烷),通過甲烷重整得到氫氣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并制備甲醇。但整體來講,生物甲烷發酵路線目前路線較為成熟,其難點主要在于沼氣的產氣量與采用該工藝后,如何靈活多變的利用沼氣資源和后續反應的反應熱,使其綜合能耗降低。從一定程度講,該工藝路線生產綠色甲醇的生產成本是最低的。
02
生物質氣化生物質制甲醇是將生物質氣化,然后通過變換和脫碳得到合成氣來制備甲醇。生物質原料可以采用秸稈、木屑、玉米芯、稻殼、稻草和城市固體廢物等。總體來說,生物質氣化路線因原料適應性強(可處理秸稈、林業廢棄物等)且設備改造難度低,成為短期內規模化推廣的重點。例如,山東某示范項目利用秸稈氣化制甲醇,產能達5萬噸/年,但焦油處理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導致實際轉化效率僅為理論值的65%。
03
綠氫合成電制甲醇的主要原料是水、綠氫、可再生二氧化碳,具體技術路線還可以細分為電解水制綠氫+捕獲的二氧化碳制甲醇、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甲醇兩種。其中,前者主要技術代表為李燦院士,已應用于國內外較多項目,國外部分項目投產較早,已初步實現商業化;后者尚不具備工業化條件。兩種路線各有一定的技術難點。從一定程度將,該方式具備較高的發展空間,其能夠解決掉目前化工裝置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可算是真正的降碳(減碳),而非其他工藝的無碳概念,對成熟的大型化工企業進行碳中和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非一般所謂的經濟效益可以比擬。
產能結構失衡與碳排放壓力
我國是全球甲醇生產與消費的核心市場,2023年產能達1.067億噸,占全球60%。然而,傳統煤制甲醇占比高達73.8%,其單位碳排放(2.6-3.8kg CO?/kg)遠超天然氣路線(0.5kg CO?/kg)。以年產1000萬噸煤制甲醇計算,年碳排放量相當于3000萬噸CO?,接近北京市全年碳排放總量的30%。
盡管綠色甲醇在減排潛力上優勢顯著,但國內尚未形成規模化產能。2024年規劃中的綠色甲醇項目約50個,總產能900萬噸,但60%處于可研階段,僅少數進入中試。例如,寧夏某生物質甲醇項目因原料收儲體系不完善,實際產能僅為設計值的40%。
示范項目技術瓶頸
當前示范項目主要面臨三大瓶頸:
(1)原料供應不穩定:生物質收儲半徑超過50公里時,運輸成本占比超20%;
(2)技術成熟度不足:氣化爐大型化(>1000噸/天)設備國產化率不足50%,依賴進口;
(3)政策激勵有限:碳市場未覆蓋化工行業,綠色甲醇溢價難以通過碳交易抵消。
以浙江某綠氫合成甲醇項目為例,其生產成本中電解槽電耗占比達60%,若無法接入低價綠電,項目經濟性將長期承壓。
航運脫碳的迫切需求
國際海事組織(IMO)要求2050年航運碳排放削減50%,甲醇因其液態儲運便利性成為船用燃料首選。2024年全球甲醇動力船舶訂單達225艘,預計2028年需求突破1400萬噸。然而,甲醇作為燃料存在顯著短板:
(1)安全性:閃點僅12℃,需改造船舶燃料艙與加注設施;
(2)能量密度低:20MJ/kg,僅為柴油的47%,導致船舶續航里程下降30%;
(3)毒性風險:泄漏可能造成水體污染與人員中毒。
馬士基等國際航運巨頭已啟動“綠色甲醇燃料供應鏈”計劃,但在我國,港口加注設施建設滯后,目前僅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試點甲醇加注站,難以滿足未來需求。
化工產業鏈的減碳壓力
我國煤化工行業碳排放占比超15%,綠色甲醇可作為烯烴、甲醛等產品的低碳原料。例如,寶豐能源通過綠氫替代煤氣化制氫,使甲醇碳足跡下降70%。但下游應用面臨兩大障礙:
(1)成本敏感度高:綠色甲醇較傳統產品溢價30%-50%,下游企業采購意愿低;
(2)認證體系缺失:缺乏統一的綠色甲醇碳標簽制度,難以區分產品環保屬性。
挑戰1?技術經濟性不足
綠氫成本高企是核心制約因素。當前堿性電解槽制氫成本約25-35元/kg,需降至15元/kg以下方可與煤制氫競爭。此外,生物質氣化的原料預處理成本(250-500元/噸)與焦油凈化投入進一步削弱經濟性。例如,河南某項目因焦油處理技術不成熟,年運營成本增加1200萬元。
碳捕集成本同樣影響技術路線選擇。直接空氣捕集(DAC)技術成本高達600-800元/噸CO?,而工業尾氣CO?捕集成本僅100-200元/噸。因此,短期應優先利用鋼廠、化工廠的富碳尾氣,而非依賴DAC技術。
挑戰2?標準與認證體系缺失
歐盟通過《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明確生物甲醇的可持續性指標,包括土地利用變化(ILUC)風險與碳排放閾值。我國尚未建立類似標準,導致出口產品面臨“綠色壁壘”。例如,某企業生產的生物甲醇因未通過RED III認證,被歐洲客戶要求降價15%。
趨勢1?構建技術創新聯合體
支持“產學研用”協同攻關,重點突破以下技術:
(1)生物質高效氣化:開發低焦油、高碳轉化率的氣化爐,提升單爐產能至2000噸/天;
(2)電解槽降本:推廣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技術,實現電耗降至4kWh/Nm3以下;
(3)碳源多元化:利用工業尾氣CO?替代空氣捕集,降低碳源成本50%以上。
趨勢2?完善市場激勵機制
(1)碳市場擴容:將石化和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實施“獎優罰劣”的配額分配機制;
(2)綠色金融支持:設立專項低息貸款,對甲醇加注站建設給予30%的財政補貼;
(3)消費端激勵:對采購綠色甲醇的下游企業減免環保稅,推行“碳積分”兌換政策。
趨勢3?打造區域產業集群
(1)資源富集區:在內蒙古、新疆布局“風光電-綠氫-綠色甲醇”一體化基地,配套特高壓輸電與氫氣管網;
(2)港口樞紐: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甲醇船舶加注中心,形成“生產-儲運-消費”閉環;
(3)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綠色甲醇標準制定,推動與歐盟、新加坡的認證互認。
SheJiMall目前已有生物質制甲烷(沼氣)及生物質氣化兩種具備代表性的綠色甲醇技術,回收率高,歡迎咨詢。
推廣自有技術,尋找優質項目,請聯系SheJiMall
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氟化工、有機硅、氯堿、聚酯七大行業價值產業鏈高清大圖
SheJiMall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