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浙江
內容摘要:
飛速升級的AI視頻生成工具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正推動視聽藝術內容與形式的革新,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視頻智能生產流程呈現模塊化、標準化、定制化趨勢,創作實踐沿著真實再現、幻想重構、美學突破三條路徑展開探索。人機協作關系展現出交互性、非線性和開放性特點,創作者需在AIGV時代掌握“六力”的同時,保持價值判斷和主導權。未來,創作者應堅持“守正創新、智藝交融、價值引領”的原則,探索藝術表達的新高度。本文刊發于《中國電視》2024年第12期。
文丨張藍姍 劉星如 石小妍
責編丨姜宇佳
AI視頻生成(AI-Generated Video,AIGV)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學習模型,通過對海量數據的訓練與分析,將文本、圖像等輸入信息轉化為視頻內容的生產方式。自2024年初OpenAI發布文本生成視頻大模型Sora以來,國內外各種AI視頻生成工具相繼問世,為創作者提供了從創意構思到視聽呈現的全流程支持,極大地拓展了視聽藝術的創作邊界和表達維度。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其中,以生成圖片、視頻為使用目的的用戶約占25.6%,①顯示出用戶對AI視頻生成技術的需求正在持續攀升。在此背景之下,視聽藝術領域正經歷一場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深刻變革,視頻生成工具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視聽創作流程和生產方式,更深層次地影響著創作者的思維模式、審美表達和藝術實踐。如何在人機協同的框架下重新定位創作者的角色,怎樣在保持藝術本質的同時充分利用技術賦能,成為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
01
AI視頻生成工具賦能視聽藝術創作
(一)
AI視頻生成工具的升級:規模增長、功能躍升、創作耦合
自2024年年初以來,國內外市場迎來AI視頻生成大模型的熱潮。筆者在知乎平臺上分別以“AI視頻工具”“文生視頻”“圖生視頻”為搜索詞進行檢索,匯總得到共704條相關數據,對其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市場上AI視頻生成工具種類繁多,國內外主流的AI視頻生成工具達32種(如圖1)。其中,Pika、Make-A-Video、Runway等工具的關注度較高。這種數量級的增長反映出兩個關鍵趨勢:一是AI視頻生成技術已經突破實驗室階段,進入規模化商業應用階段,這意味著視聽藝術創作者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和使用這些工具,極大地降低了數字視頻創作的技術門檻;二是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促進了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各平臺工具針對不同創作需求推出特色功能,為視聽藝術創作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創作可能。
●?圖1 當前國內外主流的AI視頻生成工具
從功能演進維度來看,AIGV工具展現出顯著的技術躍升趨勢。AI視頻生成主要依托預測幀和圖像擴散的方式,其中預測幀技術基于序列建模來保證視頻的時序連貫性,而圖像擴散則著重于提升畫面的真實感和細節表現。這兩種技術路線的結合與優化,為AI視頻生成效果帶來質的飛躍。
當前AI視頻生成工具的應用已從僅承擔文生視頻功能邁向更高階的創作輔助階段。如Luma AI的首尾幀生成視頻功能,用戶僅需提供開始和結束的兩張圖片,就可以生成連續的動態畫面;愛奇藝的影視影像智能工坊通過對數十類鏡頭語言的訓練學習,實現了專業級的景別、角度、運鏡控制;②可靈1.5版本推出的運動筆刷和靜態筆刷功能,使創作者能夠精確控制畫面動態元素并保持特定區域的靜態狀態;Vidu可生成在切換多場景時仍保持角色一致性的視頻,為連續敘事提供了技術支撐;Pika能實現3D動畫智能生成與高精準度的自動對口型功能,為畫面2D轉3D、聲畫合一的視頻制作提供助力;PixVerse則在4K超高清渲染領域取得突破,將AI生成視頻的畫質提升至專業制作水準。
各大平臺的競爭推動技術的快速迭代,AIGV工具功能的更新頻率幾乎以周計,持續滿足著創作者的需求。在工具交互層面,更直觀的界面設計和更精準的控制選項讓普通創作者也能輕松駕馭專業級創作;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展,AIGV工具既能滿足個人短視頻創作,也支持商業電影級別的高品質制作。這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預示著AI視頻生成工具正在向集創意表達、專業技法和高效制作于一體的綜合性創作平臺演進。
隨著AI視頻生成工具的功能擴展,人機協作的創作模式正經歷從簡單輔助向深度耦合發展的轉變。一方面,生成式AI工具在視頻制作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從前期的創意構思、劇本寫作、場景設計,到中期的鏡頭生成、畫面調節,再到后期的特效合成、渲染輸出,其應用已貫穿創作的全周期。另一方面,創作者通過精細的參數調節、專業級的鏡頭控制和靈活的局部編輯,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創作理念,讓輸出的視頻效果更可控。這種交互方式不僅提升了視聽藝術作品的創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創作者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內容構思和藝術表達上,實現技術與創意的優勢互補。從長遠來看,人機協作模式的演進將重塑視頻內容生產的創作范式,為創作者開啟更廣闊的視聽想象與創意實現空間。
(二)
AIGV工具應用場景的拓展:類型突破、跨界融合、形態創新
隨著AI視頻生成工具在創作功能上的飛速發展,創作者們正積極開拓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及多樣化的作品內容和藝術風格。從內容類型的突破到跨界融合的實踐,再到節目形態的創新,AIGV工具正在推動著網絡視聽藝術的革新和發展。
在內容類型方面,AIGV工具已經滲透到多個專業視聽領域,包括電影、宣傳片、微電影、微短劇、紀錄片、短視頻、晚會等。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2024年3月在洛杉磯上映的《我們的終結者2重制版》——這部全球首部AI長篇電影由50位藝術家歷時三個多月完成,實現了畫面和聲音的全AI生成,開創了AI電影創作的先河。這一突破性的嘗試不僅展示了AI在長片創作領域的可能性,還為未來影視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微短劇領域,由央視頻、總臺人工智能工作室聯合清華大學推出的《中國神話》,從美術、分鏡、視頻到配音、配樂,全程采用AI技術完成,不僅拓展了人們對神話的想象空間,更證明了生成式AI技術在影視創作全流程中的實用價值。即使在強調真實性的紀錄片創作中,生成式AI技術的參與也在不斷擴展其“紀實”邊界,為傳統的紀實創作注入新的可能。如紀錄片《湘行漫記》通過AI動畫技術帶觀眾回到左宗棠精彩的少年時代;《文化中國行——微觀視角下的贛文化》利用AI技術生動再現了贛鄱大地中一碑一坊的真實歷史場景,使原本口口相傳的贛鄱故事以一種直觀且形象的方式為觀眾所記憶。
在跨界融合方面,AI視頻生成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賦能政務、教育、廣告、游戲、地方文旅宣傳等多種業態領域,推動網絡視聽藝術創作在不同場景中煥發新活力。例如,2024年3月由央視網推出的文旅宣傳片《AI我中華》,運用AI生成了34個省的200多張地標圖片,再借助圖生視頻功能將這些圖片制作成一個個精彩紛呈的視頻片段,巧妙地將各地的人文底蘊、自然風光、歷史遺跡及現代發展面貌融為一體,在全網引起熱烈反響。在公益宣傳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同樣展現出跨界融合的潛力。例如,上海廣播電視臺出品的中國首部AIGC系列公益廣告片《因AI向善》聚焦綠色出行、節約用水、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主題,將公益理念生動地傳遞給公眾,為AI賦能公益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AI技術正在推動視聽創作領域開創全新的藝術表現形態,以前所未有的節目形式,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所帶來的獨特魅力與創新潛力。例如,《2024中國·AI盛典》中的序曲《歡迎》,是國內首部完全由AI作曲的交響樂,融合了AI數字人指揮、機械臂大提琴演奏等創新元素,展現出人工智能與音樂演奏的創新融合;同一盛典的歌曲《從軍行》中,AI技術讓沉睡2000多年的兵馬俑“復活”、以華陰老腔與現代歌手跨時空對唱,激發科技賦能下歷史文物與非遺藝術新的生命力;《百家爭鳴》節目則借助生成式AI技術重現了孔子、老子、韓非子和蘇格拉底的形象,在虛擬主持人撒貝寧的引導下,讓儒、道、法家學派先賢和古希臘哲學家共同圍繞“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造福世界”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為觀眾呈現了一場AI技術、藝術與文化深度交融的智慧盛宴。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視頻工具將大幅提升創作效率,并更深層次地改變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流程,催生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觀眾帶來更加嶄新的視聽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好技術創新與藝術價值,突出作品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將是創作者們需要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三)
AI視頻生成流程的轉向:模塊化、標準化、定制化
AI視頻生產工具的迭代升級在拓展新應用場景的同時,也正在重塑視頻生產流程,目前視聽作品的智能生產正經歷從實驗性的工具探索向智能化工業生產的過渡與轉型。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AI由輔助工具向生產主力的躍升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創作流程的組織方式上。
過去,創作者往往將AI視為多功能的工具集,比如摳圖、補幀、配音等,有針對性地調用不同功能元素來輔助視頻創作。而隨著技術的演進,創作者的工作流程已經演變成一個模塊化的整合系統。創作者不再局限于零散使用AI工具,而是將整個創作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如腳本生成、分鏡圖片繪制、圖生視頻處理、智能配音等。近年來快速發展的AI工具通過建立模塊間的有機連接機制,實現了創作環節的無縫銜接,顯著提升了視頻生產效率。如昆侖萬維旗下短劇平臺SkyReels,通過整合劇本創作、角色定制、分鏡設計、視頻拍攝與合成等多個環節,已經實現了在10分鐘內完成從劇本到角色、再到分鏡生成和完整的兩分鐘短劇生成的全流程。③這種生產模式不僅大幅壓縮了創作周期,顯著降低了人力與物力成本,還打破了影視行業原有的專業化、壟斷化格局,使影視劇創作權力得以下放至個體創作者和小型團隊,創作力量更為多元。
未來,視頻生成技術將面向更高程度的定制化、自動化方向演進。創作者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自動化流程相結合,借助AI的智能決策、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自動執行一系列任務或操作,以達到高效、智能化的流程管理。④以Glif、Coze等智能平臺為代表的自定義流程創作平臺,通過提供可定制的自動化視頻生成方案,使創作者能夠根據個性化需求選擇和組合不同AI模型與工具,構建從文案策劃到成片輸出的全流程智能工作流。創作者只需進行一次性的工作流程配置和參數設定,就能實現持續性的標準化內容生產。這種工業化生產模式的推廣,不僅體現了效率至上的技術價值取向,而且反映了視頻創作行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定制化轉型的深層需求。
然而,這種生產模式的轉變也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過度依賴AI工具進行流水線式的創作方式,可能會讓AI工具替代人成為主導創作的主體,最終可能使視頻創作淪為簡單的技術堆砌和機械復制,影響網絡視聽生態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因此,在推進視聽生產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積極探索如何在標準化生產中保持內容的差異化表達,如何在追求自動化效率的同時確保創作質量,以及如何讓人的創造力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02
AI視頻生成技術輔助下的創作實踐
(一)
AI視頻創作的探索路徑:真實再現、幻想重構、美學突破
生成式AI技術在視頻創作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正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得到印證。從近期涌現的創新應用案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AI視頻創作的三條主要探索路徑,以此洞察其發展規律和演化趨勢。
一是依托AI技術模擬現實、復刻歷史,追求真實寫照。例如央視頻制作的《百年前的那次出發》,依托真實的歷史人物原型和珍貴檔案,利用AI圖生視頻、物理仿真等技術將老照片活化,生動再現了百年前中國選手報名參加巴黎奧運會的歷史事件。這種將靜態史料轉化為動態影像的創新手法,不僅讓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而且為AI賦能紀錄片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雖然這種紀錄片創作手法并非真實的拍攝畫面,但它在文化與藝術的層面上,也承載著留存文化記憶、守護影像資源、賡續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的重要使命。⑤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I可以幫助我們重現歷史場景,輔助制作一些難以實際拍攝的畫面,但由于紀錄片對真實性、準確性要求極高,AI在還原歷史事件細節等場景時,很可能出現與史實不符或形象失真的問題。因此在紀錄片創作中,AI內容更適合作為輔助素材使用,很難作為核心內容的主要來源。
二是利用AI技術突破現實局限,創造虛擬藝術形象。AI視頻生成工具在場景構建、特效制作、虛擬角色塑造等方面提供了強大支持,催生了一系列科幻、玄幻、志怪類的非現實題材作品。如國內首部AIGC科幻短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中,神秘古老的古代遺跡與充滿科技感的未來都市交替出現、生動逼真,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銅文物、浴火神鳥在AI技術的加持下震撼奪目。另有創作者借助AI工具,從中華文明浩瀚的神話世界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一系列融合神秘、玄幻元素的創意視聽作品。以AIGC紀錄片《山海經》為例,創作者運用AI工具將窮奇、梼杌等上古神獸具象化,不僅精準還原了“身長八尺,狀如牛”等經典描寫,還巧妙地融合了傳統國畫意境與現代美學元素,讓這些遠古神獸在數字時代栩栩如生。這些創新實踐展現了AI技術對傳統文化的重構與再造,為想象力的釋放開辟了嶄新路徑。
三是借助AI發現并創造全新的視覺語言和藝術形態。AI通過分析海量視覺數據,不僅能夠快速融合多元藝術風格,還能夠挖掘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學特征和視覺表現。以2024年北京國際電影節AIGC電影短片單元最佳視效獎獲獎作品《顱內花園》為例,這部實驗性藝術短片巧妙結合了三維掃描、AI圖像生成和點云技術,用夢幻般的視覺語言展現了人類大腦進行記憶重構時的奇妙景象。又如電影《異人之下》為了還原原作的漫畫感,利用AI摹片動畫技術,創造了“將演員真實表演二維風格化”的獨特視覺效果,為未來國產真人影視作品與動畫的創作聯動帶來新的靈感。這些具有突破性的藝術探索不僅拓展了影像創作的邊界,還為創作者們提供了全新的表達可能。當AI賦予創作者前所未有的技術工具時,藝術表達的疆域將被不斷延伸,并召喚和激發更多創作者挺進未知,運用AI工具進行創意表達,共同創造未來藝術的新圖景。
(二)
AI視頻生成技術的演化規律:玩具、鏡子、藝術
保羅·萊文森提出的媒介進化論認為,新興媒介技術的發展通常經歷“玩具—鏡子—藝術”三個階段。AIGV技術的發展軌跡也印證了這一理論。
在“玩具期”,AI視頻生成技術的核心特征是技術探索和娛樂體驗。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述:“媒介招搖進入社會時多半是以玩具的方式出現。它們多半是一種小玩意。人們喜歡它們,是因為好玩,而不是因為它們能夠完成什么工作。”⑥2024年年初,OpenAI發布Sora,這款能夠將文本提示轉化為高質量視頻的工具立即引發全球關注。首批獲得Sora工具訪問權限的創作者們所創作的視頻作品,展現了豐富多樣的風格與超現實的創意。在這一階段,AIGV工具被視為一種新奇的玩具,用戶著迷于其技術能力本身,對內容的藝術性和表達價值的關注相對較少。
進入“鏡子期”,生成式AI視頻技術開始承擔起更為復雜的表達功能,逐漸向反映現實和講述故事轉變。隨著初期的新奇感逐漸褪去,創作者開始思考如何將AIGV應用于反映現實生活、傳遞情感以及講述有意義的故事。在這一階段,觀眾對AI作品的關注點轉向其內容意義和價值。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成式AI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情感與故事的載體。創作者們開始利用AI技術探索更具深度和正向價值的敘事方向,為受眾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聽體驗。例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制作的AI微短劇《英雄》講述了一個普通人跨越時空界限與西漢名將霍去病并肩戰斗,最終成長為一名勇于不斷戰勝自我的英雄的故事。作品以“戰勝自我,就是英雄”為主題,傳遞了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對于激勵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積極進取、追求夢想具有啟發意義。⑦此類優秀作品將AI技術充分運用到人物塑造和故事展現上,讓觀眾能夠清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與成長,這反映出AIGV創作已從單純的技術展示,發展為一種能夠傳遞深層情感和文化內涵的藝術創作形式。
到了“藝術期”,生成式AI視頻技術逐漸發展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創作媒介。創作者們不再滿足于簡單地使用AI生成內容,而是開始探索如何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創造前所未有的視覺語言和藝術形式。保羅·萊文森認為從“鏡子”到“藝術”,不但要復制現實,還要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組現實。⑧有藝術家利用AI創作出超越傳統表現形式的實驗性作品。例如,英國藝術家Alan Warburton創作的The Wizard of AI就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的范例,這部紀錄片運用Runway Gen 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多種AI工具,以一位不露面的“AI合作者”視角,帶領觀眾穿越Warburton所稱的“我們當前的Wonder-Panic時代”。作品不僅融合了各種視覺風格,向漫畫、動畫、視覺特效和電影的豐富歷史致敬,更深入探討了生成式AI對創造力的影響,反映了AI在創意社區中引發的敬畏和焦慮的復雜情緒。⑨“藝術期”階段的嘗試不僅打破了傳統創作的界限,更開創了全新的藝術表達方式,為當代視聽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玩具”“鏡子”和“藝術”這三個發展階段并非截然分明的線性過程,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推進的。當前,AIGV技術仍處于快速發展期,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可能同時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特征。未來,隨著AI視頻生成技術的持續進步和人類創造力的深入探索,技術與藝術將共生演進,重塑人類的創作范式。
(三)
AIGV技術對創作范式的重構:創作理念、藝術語言、評價標準
AI視頻生成工具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媒介,不僅重塑了藝術創作理念,還為創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藝術表達語言。通過跨文化、跨媒介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創作者們正在突破技術與藝術的邊界,推動AI視頻生成創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在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藝術探索和作品評價標準的革新需要協同推進,共同推動構建AI視頻藝術的新范式。
在人類與AIGV工具協作的模式下,最首要的變化體現在創作理念的轉型上。創作者已經開始突破單純追求真實再現的思維定式,逐步探索AI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越來越多的實驗性短片不再局限于用AI還原現實場景,而是嘗試創造超現實的視覺體驗,打造具有獨特美學風格的藝術作品。這種創作理念的轉變標志著AIGV正在從單純的“擬真工具”向“藝術媒介”演進。
在超越傳統創作思維模式的同時,創作者開始對藝術語言進行深入的探索,試圖建立一種有別于傳統影像的表達方式。這種探索既包括對AI生成影像獨特美學特征的挖掘,又包括對AI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可能性的嘗試。比如,有創作者開始探索將AI生成的抽象視覺元素與具象影像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富現代藝術氣息的作品。在電影《毒液:最后一舞》預告片中,創作者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美學風格與毒液千變萬化的造型相融合,展示了毒液幻化成魚、馬、飛鶴等不同形態的場景,實現了東西方美學的創新交融。
此外,AIGV創作需要重新定義作品的評價標準。傳統影像作品的評價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用于AI視頻創作,業界正在探索建立新的審美標準和評價體系。這包括如何評判AI作品的原創性、如何衡量人工智能與人類創意的貢獻比重、怎樣界定AI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等問題。這些討論和探索不僅有助于規范AI創作實踐,還將推動AIGV向更成熟的藝術形式發展。
03
人機協同下的視聽藝術創作圖景
(一)
AIGV時代人機協作的模式:交互性、非線性、開放性
在AIGV時代,人機協作關系正經歷著從工具使用向深度協同的轉變,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交互性、非線性和開放性三個維度。在人機關系的本質探索過程中,從人類中心主義到技術中心主義的爭論一直在持續。人機關系經歷了從主從關系到競爭關系再到主體間關系的演變。當下,人機傳播研究的范式已超越了簡單的主客體二元對立,轉而聚焦于關系性和情境性的互動耦合,即人與機器如何在特定場景中相互影響、共同演進。在視頻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與AI工具會根據具體創作需求、作品風格、目標受眾等情境因素展開多維度互動,雙方都會因對方的反饋而不斷調整和適應,這就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協同關系。在此過程中,AI工具的定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單純的指令執行者演進為與創作者共同參與內容創造的合作伙伴。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提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AIGC時代視聽內容生產中人機協同關系的理論框架。該理論將技術視為具有能動性的非人類行動者,認為其與人類、思想、觀念、機構等其他行動者處于一種去中心化的平等關系,共同構成了具有異質性和動態性的網絡體系。⑩當前的人工智能視頻創作正是這樣一個由人類行動者與AIGV工具共同構建的異質性網絡的典型體現。在這種新型關系中,AI技術已深度融入制作全流程,創作者也完成了從單一工具使用向多元化AI協同應用的轉變。
在實踐層面,為了生成理想的視頻作品,創作者與AI的互動呈現出深度融合的特征。這種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首先是交互的多輪性,創作者需要通過持續的對話來優化文本指令和內容表達,不斷調試以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是創意的互生性,AI的輸出會激發創作者產生新的靈感,同時創作者在理解和適應AI的算法邏輯過程中也能開拓新的創作思路;再次是智慧的集成性,視聽藝術創作過程已不再是單一主體的智力投入,而是形成了人類認知與機器計算優勢互補的協同態勢,機器與人類共同創作的視頻內容也成為集合機器與人類智慧的集合體。
隨著人機協作的深化,創作主體的邊界日益模糊。集體智慧的主體呈現異質化延展趨勢,不再局限于人類成員間的協作,而是逐步涵蓋人機協作以及機器間(如AI系統之間)的集體智慧集成。?在這個多層次、立體化、開放性的協同網絡中,每個參與主體都既是智慧貢獻者,也是創新的觸發器,共同推動著視聽作品創作邊界的拓展。然而,在擁抱這種新型人機協作模式的同時,創作者必須始終堅守對價值判斷的主導權,避免淪為機械性地重復輸入提示詞的工具性勞動者。
(二)
AIGV創作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專業性、判斷力、主導權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拓展視聽藝術的邊界和可能性。在此過程中,創作者的角色和能力亦經歷深刻的轉型。創作者不再是單純的指令發出者或文本提供者,而是轉變為AI工具的深度理解者與創新運用者。AIGC時代的視聽創作者要打造精品力作,需要培養和掌握以下“六力”。
一是工具的選擇與應用能力。創作者需要深入理解各類AIGV工具的特性與優勢,并在不同的創作場景中選擇最合適的工具。同時,還要持續跟進此類工具新功能的迭代,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二是提示詞工程能力。精準的提示詞設計是實現創作意圖的關鍵,創作者需要融合專業知識,構建清晰、準確、具體的指令體系。特別是在當前AI工具已具備理解視聽語言能力的背景下,缺乏影視專業知識將難以引導AI實現預期的創作效果。
三是篩選、判斷和甄別能力。創作者需要對AI生成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包括畫面細節、表現風格、場景連貫性、人物動作、形態比例是否合理等。尤其是在涉及民族文化元素時,如服飾、紋樣、器物等,更需謹慎甄別。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內容要及時剔除,確保最終呈現的作品準確、規范。
四是對生成內容的修正和再編輯能力。AI生成的內容往往需要經歷多次迭代和優化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創作者要能夠準確識別生成內容中的問題,并通過調整參數、修改提示詞或通過后期處理對其進行修正和優化,直至作品達到預期的藝術水準。
五是對作品深入理解的能力。在使用AI視頻工具進行創作時,創作者始終是作品的主導者,需對作品的主題、風格和內容進行全面把握與深入思考。避免盲目依賴AI工具,而應引導工具服務于自己的創作意圖。
六是綜合素養能力。在這個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創作者還應持續提升專業知識、通識素養、情操涵養、審美鑒賞力和想象力等綜合素質,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創作高質量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基礎。
面對AIGV技術可能帶來的職業沖擊,創作者唯有不斷自我進化,在堅守人類獨有的審美體驗、敘事技巧及想象力優勢的同時,積極學習并深化專業知識,持續探索并提升應用新工具的能力,才能推動視聽藝術創作向更廣闊的表現空間邁進。
(三)
AIGV時代視聽藝術創作的原則:守正創新、智藝交融、價值引領
在AIGV時代,創作者既要善用AI帶來的革新機遇,又要守護藝術創作的本質價值。創作者需要在這場技術革新中保持持續探索精神和深入思考能力,不斷探索并重新定位自我價值,在守正與創新、技術與藝術、內容與形式之間找到平衡。
首先,創作者應當確立“守正創新”的創作理念。所謂“守正”,即堅守藝術創作的本質屬性。藝術創作的根本在于傳遞“人類對于現實生活的寫照與彼此之間共同經歷的共鳴”。?這種源于個體生命體驗、情感認知的深刻洞察,構成了藝術創作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也是AI難以復制的。而“創新”則體現在對AIGV工具的創造性運用上,依托其強大的視覺創造力為藝術表達開辟新的可能,為人類的藝術創造插上新的翅膀。
其次,創作者應建立“智藝交融”的創作模式。一方面,創作者在運用AIGV工具提升創作效率和作品視覺表現力的同時,可通過持續的創作實踐,將人類的藝術智慧和文化價值注入AI系統之中,在數據庫終端不斷增強機器的文化儲備,從而使機器實現更為精準和富有靈韻的價值表達;另一方面,在人機共創過程中,創作者應當把握好人工智能工具的應用邊界,始終保持主體性思維。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指出,“人們在將自然邏輯輸入機器的同時,也把技術邏輯帶到了生命之中”。?這一雙向滲透的過程啟示我們,AI視頻生成工具在為創作賦能的同時,其標準化的生成邏輯也可能反向影響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表達。因此,創作者需要保持清醒的認知,掌控作品的主題立意、情感表達等核心要素,確保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場景建模、特效生成等技術表現性工作則可交由人工智能完成。
再次,價值引領是AIGV時代視聽創作的終極指向。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沉醉于機器生成的視覺奇觀,迷戀于算法帶來的高效創作,卻忽視了藝術的靈魂——原創思想的價值與精神內核的深度,從而導致創作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人類傳播的本質是建立關系并生產意義,以往我們將人類視為意義生產的唯一傳播主體,表現為人在社會中的行動、感知和實踐,而人機傳播同樣是生產意義的過程。”?AI賦能不應僅停留于技術層面的工具理性,而要成為追求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的助力。創作者唯有始終堅持價值引領,通過人機的雙向賦能與共同創新,才能將人機協作轉化為文化創新的動力,在科技與人文的交融中探索藝術表達的新高度。
結語
AI視頻生成工具的蓬勃發展正在重塑藝術創作的范式,但我們需要始終把握一個根本:AI只是實現內容生成的手段,優質內容的創造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的。當前,我們正處在由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AGI)邁進的過渡時期,未來還可能開啟超級人工智能(ASI)的新紀元。彼時,AI系統不僅將掌握人類已知的全部技能,更可能展現出超越人類認知的自主創造力。盡管機器的能力日益逼近甚至超越人類,但我們不能在追逐技術進步的過程中逐漸機器化,將創作主權完全讓渡給AI工具,使藝術創作淪為算法的批量復制,長此以往我們可能連藝術創作的動機和欲望、對創作過程的享受都會失去。因此未來需要道器并濟,在“道”的層面堅守人類創作者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判斷,在“器”的層面充分發揮AI的技術優勢。唯有在傳統藝術精神與現代科技手段的融合中尋求平衡,方能開創人機協同創作的新境界。
(作者張藍姍系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系統與網絡文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媒體與創意中心主任,劉星如系北京郵電大學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石小妍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專業本科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重大主題影視創作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24ZD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https://www2.cnnic.cn/n4/2024/1201/c208-11166.html,2024年12月1日。
②中國計算機學會:《朱梁談如何用AI技術顛覆影視制作》,https://www.zhihu.com/zvideo/1835629488320430082,2024年11月1日。
③新聞晨報:《昆侖萬維SkyReels AI短劇平臺將于12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396627156179704&wfr=spider&for=pc,2024年11月11日。
④沈陽:《清華大學:2024年AIGC發展研究報告3.0版》,https://mp.weixin.qq.com/s/dt8TdeeXdROw2Z3eSvaP7w,2024年11月27日。
⑤房雅珉,朱虹:《媒介融合背景下電影技術的發展前景探討:從短視頻平臺的AI電影“修復”說起》,《電影評介》2024年第4期。
⑥[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何道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200頁。
⑦新京報:《AI微短劇〈英雄〉上線央視頻,看今人穿越西漢與霍去病并肩作戰》,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9545793129575.html,2024年6月28日。
⑧[美]保羅·萊文森:《萊文森精粹》,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第15頁。
⑨Open Data Institute,“The Wonder-Panic condition: Alan Warburton’s‘Wizard of AI’,”November 22,2023, https://theodi.org/news-and-events/news/wizard-of-ai/.
⑩Bruno Latour,?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43-62.
?陳昌鳳、黃陽坤:《ChatGPT的知識功能與人類的知識危機》,《現代出版》2023年第6期。
?倪萬、郭嘉良:《媒介化視閾下人工智能藝術創作的本質探究與價值闡釋》,《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4年第8期。
?[美]凱文·凱利:《失控》,東西文庫譯,新星出版社,2012,第5頁。
?趙海明:《基于“人—機”關系視角的具身傳播再認識——一種媒介現象學的詮釋》,《新聞大學》2022年第7期。
●評論|以“和合”之美,彰顯網絡視聽的“融合”之新、“競合”之力
?長按上方二維碼訂購《中國電視》雜志?
?即可閱讀更多文章?
編輯丨劉詩吟(實習)
責編丨謝雙虹
審核丨李明毫
本文轉載自《電視藝術》公眾號
編輯:徐之洋 胡育文
責編:范志忠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