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地址: 北京
近年,全球造船市場持續回暖,造船行業迎來了新的繁榮周期。無獨有偶,傳統海工市場在這波造船行情推動下也逐漸步入復蘇,由于國際油價回升,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卸油船、海工支持船等海洋油氣裝備需求激增,而更為可喜的是,傳統海工的上行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海上光伏等產業裝備市場強勢崛起,為造船與海洋工程行業展開了一幅“百花齊放、競相并進”的畫卷。
一、傳統海工裝備市場復蘇,新興產業迎發展機遇。
新冠疫情初期,國際油價曾跌至負值,傳統海工行業陷入了最黑暗時刻,但從2021年下半年油價開始緩慢上升,此后隨著俄烏沖突爆發、疫情全面結束和巴以沖突升級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最高時曾一度攀升至120美元/桶。雖然這兩年存在一定波動,但仍保持在8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穩定的國際油價不但為油氣公司保持了良好的盈利狀況,而且拉動了下游海工裝備需求。
眾所周知,海上油田開采的油價盈虧線是60美元/桶,若突破這一價格,就會提振油氣公司的投資熱情,提升海上油氣開發活躍度和海工裝備利用率及日租金,進而加快海工市場復蘇。2023年,全球海洋油氣開發資本支出1235億美元,創下了近10年新高。從2022年年末至今,全球鉆井平臺平均利用率持續保持在88%左右,海工輔助船利用率達75%,自升式鉆井平臺、浮式鉆井平臺租金指數增長均達兩位數。有媒體報道,Transocean、Noble、Corporation等五家知名鉆井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手持訂單高達232.2億美元,未來幾年都會處于繁忙時期。
根據《財富商業洞察》分析,去年全球海上鉆井市場規模高達365.2億美元,今年有望達到400.4億美元,到2032年預計將達749.4億美元。較高的復合年增長率預示著全球油氣裝備市場前景樂觀。
目前,海洋油氣裝備需求不斷釋放,2024年上半年共成交訂單72座/艘約157億元,金額同比增長59%,其中FPSO、FLNG等浮式生產裝備最為活躍,迎來了繁榮期。拉丁美洲、西非、東南亞和北海等地區對FPSO的市場需求最為明顯,而巴西和圭亞那則成為引領這一趨勢的核心引擎。近年,三星重工獲得了巴西國油2艘FPSO訂單和CEDARFLNG項目,惠生清潔能源獲得了1艘近10億美元的FLNG合同。海工支持船也迎來新的訂單潮,馬尾造船獲得了希臘船東4+2+2艘94.76米平臺供應船訂單。
展望未來,預計2024~2026年,FPSO、FLNG訂單需求將超過100艘,而截至現在全球船廠手持鉆井平臺僅為30多座。與此同時,海洋油氣裝備價格繼續上升,已接近2008年高峰時期水平,移動鉆井裝備和海工支持船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均超過10%。
一邊是需求增長,另一邊是現有裝備不足,這就加劇了傳統海工市場供需矛盾。在海洋鉆井平臺領域,由于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低迷期導致新訂單異常稀少,而庫存的鉆井平臺在近年陸續交付殆盡,供應側的過剩產能基本出清,造成全球鉆井平臺平均利用率持續保持高位。
據有關數據,截至2024年6月,全球船廠手持鉆井平臺訂單僅剩34艘,開采能力明顯滯后。與此同時,全球鉆井平臺船隊數量持續下降,目前服役數量僅為823艘,較2013年高峰降低20%。今年第三季,移動式海上鉆井裝置雖然較年初增加3座,但仍比2020年初水平低5%。海工輔助船船隊數量維持在3355艘,比2016~2017年峰值下降5%。此外,最近兩年海工船東整合重組持續進行,海工超級船東出現頻率越來越高。船東通過整合增強整體實力,發揮協同作用,降低運營成本,也為海上油氣裝備市場提振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近年,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崛起,個中原因雖然有“雙碳”背景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傾斜的成分,但油氣作為當今占比最大的能源,其市場興衰自然會對其它細分市場產生較大影響,畢竟傳統海工這個大環境如果不好,與之同處海工行業的小眾市場同樣難免受到沖擊。如今,海洋油氣裝備市場持續復蘇,必定會給這些新興領域創造契機,產生刺激和推動作用。這可以參考借鑒本周期造船市場,各板塊需求輪動爆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和注腳。
未來,隨著傳統海工市場再度進入繁榮周期,這些新興海工裝備行業必將擁有更加光明的前景,迎來更大市場規模,成為海工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綠色能源革命加快,海上風電裝備需求劇增。
隨著國際環保減排政策不斷推進,風電作為清潔可再生新能源越來越受重視,而海上風電在陸上風電建設逐漸飽和狀態下,加之不占用陸地面積、不受地形地貌影響、風速更大、風向較穩定、風力資源更豐富,近年發展勢頭迅猛。
截至2023年,全球總計投運277個海上風場,涵蓋并網風機12223臺?!?024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累計海上風電年度裝機達75.2GW,同比增長24%。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計,到2040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將達到1萬億美元。
全球海上風電項目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美等地區,已有18個國家和地區使用海上風電,另有32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開發和規劃海上風電。歐洲的海上風電產業起步較早,英國、德國和丹麥等國家在海上風電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這些國家不僅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還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產業鏈。目前,歐洲海上風電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擴張。
歐洲風電行業組織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去年歐洲海上風電裝機34GW,到2030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規模有望與陸上裝機相當。此外,日本、韓國、越南和中國臺灣也積極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如:日本政府提出到2030年實現10GW,到2040年實現30~45GW的海上風電裝機目標,截至2024年4月已投運、在建設、潛在規劃的海上風電場數量分別為12個、2個、86個;韓國已設定到2030年實現14.3GW的目標,截至2023年已有超過22GW的項目獲得電力業務許可證。
近期,韓國蔚山市政府還與四家公司簽署投資協議,計劃建造全球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風電群;中國臺灣計劃在2026年至2031年間每年增加1.5GW裝機容量。在北美地區,美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減少碳排放和實現能源獨立的重要手段,正積極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
我國海上風電比歐洲起步晚,但在國家密集政策支持下發展迅猛,截止2023年底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37.3GW,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的領導者。這一增長趨勢仍在延續,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一季度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并網0.69GW,同比增長35.29%。
我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70G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正在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等沿海省份推動一系列大型海上風電項目。在全球綠色浪潮與“雙碳”目標的雙重驅動下,通過不斷科技創新、技術引領,我國海上風電已經形成了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完整風電產業鏈與供應鏈,在技術和產品上具備明顯優勢,且價格較歐美等競爭對手平均低20%左右。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海上風電不斷走向深遠海,正朝著大型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已有18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下線,這些大型機組大幅提高了發電效率,降低了度電成本。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更多應用在海上風電場運維上。未來,能源島建設將成為深遠海風電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不僅能解決單機容量較小、平臺基礎穩定性難保證、匹配的吊裝船較少等問題,還能將海上風電場的電力轉換為氫能、氨能等。
海上風電的崛起帶動了安裝船、起重船、運維船和運維母船市場需求。2020至2022年,海上風電安裝船、運維船和運維母船簽單迎來了高峰增長,其中2022年海上風電安裝船創下30艘訂單的歷史最高紀錄,雖然2023年有所放緩,但海上風電運維母船和風電運維船仍分別簽單23艘和63艘,保持了較穩定的市場。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風電運維母船訂單近年爆發式上升,2023年新簽24艘訂單,今年截至10月底新簽訂單20艘。以往歐洲壟斷了海上風電運維母船建造市場,可喜的是我國現在也能建造該船型了。今年下半年,東南造船和振華重工相繼交付了運維母船“豐華23”號和“至誠60”“至臻100”。目前,全球海上風電行業正處于供不應求態勢,面臨著安裝船等相關裝備短缺困境。
據業內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需要超過100艘海上風電安裝船,市場規模將達260億美元。正是這樣,韓國造船三巨頭和一些中小型船企均瞄準該市場發力。三星重工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首選供應商協議,為其“螢火蟲浮式海上風電項目”提供浮式風力發電裝備下部構造。韓華海洋準備以1881億韓元和2144億韓元分別收購韓華集團工程建設部門的風力發電業務,大力拓展并完善其全球海上風電價值產業鏈。HD現代則租用菲律賓蘇比克船廠的部分土地和設施,用于制造海上風電裝備。
三、海洋漁業升級,深遠海養殖方興未艾。
深遠海養殖已有50多年歷史,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就進行了深遠海養殖技術探索和應用。近年,隨著海洋養殖技術突破性提升,海洋漁業加快升級步伐,深遠海養殖越來越火爆。目前,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試驗、研究和風險投資等方式來參與深遠海養殖,出現了大批深遠海養殖場。挪威、芬蘭、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掀起了深遠海養殖熱潮,而挪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規模大、產量高,而且產品質量優、運營成本低、效益好,是開展深遠海養殖最成功最出色的國家。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26年全球漁業產量將達2億噸,其中水產養殖特別是深遠海養殖是未來漁業增長的主要助推器。由于傳統海魚養殖在近海岸處設立養殖場不但占用近海資源,還容易污染近海,而深遠海養殖則突破近岸海域限制,可以更大地發展海洋經濟,更多地利用海洋資源,更好地保護海洋生態,所以該產業擁有非常廣闊的上升空間和市場前景。
伴隨著國外深遠海養殖日益盛行,我國外海養殖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尤其是去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意見》更為深遠海養殖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2023年4月10~13日,***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也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边@些都表明了我國推動傳統漁業升級,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決心和魄力。
其實,我國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探索深遠海養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不少經驗。近年,我國密集推出了支持鼓勵深遠海養殖的政策措施,如最近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深遠海養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在國家傾斜政策推動下,我國深遠海養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上升勢頭,養殖規模急劇擴大,養殖模式逐漸實現多元化。
目前,我國已經在深遠海養殖設施領域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均躋身全球領先行列,建成了30多座深遠海養殖設施,建立了上百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覆蓋了黃海、東海、南海等遠離岸線海域。我國網箱技術創新活躍,型式多樣,有座底式、自升式、半潛式和漂浮式,而養殖方式則向大型化、智能化和環?;D變。
此外,還出現了“海上風電+漁業養殖”“深遠海養殖+休閑旅游”等模式,如“國能共享號”采用“水上發電、水下養魚”方式,“耕海一號”海洋牧場實現了集養殖、觀光、垂釣、餐飲、娛樂、科普、科研于一體的功能。
要發展深遠海養殖,就要有先進裝備支撐。反過來,深遠海養殖興起又帶動了新型網箱、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等相關裝備的科研創新和市場需求。隨著全球海洋養殖升級,當前深遠海養殖裝備訂單明顯增加,并呈需求量不斷放大趨勢。有關市場調查顯示,僅挪威漁業市場就存在裝備不足問題,遠沒達到需要超過100座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的市場規模。實際上,這些年挪威也訂造了一批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譬如武船集團和中集來福士等船企就承接了來自該國的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訂單。此外,法國、西班牙、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掀起了養殖平臺和養殖工船建造浪潮。市場利好對我國造船業不但是機遇,而且是新的增長極。
我國在深遠海養殖裝備設計建造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強優勢,新型網箱、高端養殖工船、養殖平臺等深遠海養殖裝備制造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從2017年起,我國已為國內市場交付、在建的深遠海養殖平臺和大型養殖工船超過30座。中國船舶旗下青島北海造船更是于2022年交付了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國信2號”也在日前實現了出塢,而“國信3號”則完成了漂浮移位。這些都彰顯了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一流建造能力,展現了我國邁向深遠海養殖裝備制造強國的潛力。
在海洋養殖裝備市場蛋糕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國內許多船廠和研究院所已紛紛介入該領域。在華南,中國船舶六O五院參與了“國信1號”的方案論證、技術設計和建造交付工作,并成功研制了適用于南海海域的新型加強型HDPE重力式網箱系列產品;廣船國際承建了福建省閩投深海養殖裝備租賃有限責任公司120米長養殖旅游平臺,其所屬文沖修造交付了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普盛海洋牧場1號”和“普盛海洋牧場3號”;黃埔文沖承建了大百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4艘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工船,明年將陸續交付;友聯船廠(蛇口)交付了“澎湖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粵新海工中標珠海市農控海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深遠海養殖船建造項目……展望未來,深遠海養殖這片“藍色經濟”必將為造船業注入不可估量的發展動力和經濟效益。
四、新能源利用縱深拓展,海上光伏發電裝備正興起。
新能源利用縱深拓展,海上光伏發電裝備正興起是繼地面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及戶用光伏電站之后的未來第四大光伏市場支柱。
對比陸上光伏,海上光伏更具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發電量高,比陸上光伏發電效率提高15%。一方面,水面較為開闊無遮擋物,可避免陰影對光伏組件發電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水面反射率遠大于地面和山地表面的反射率;另一方面,水面具有冷卻作用,能夠有效降低光伏組件的工作溫度,從而降低光伏發電系統的溫度損耗。二是不占用土地資源。海上光伏電站建設在海面上,不占用土地資源,且對水的生態環境影響較小,規避了地面光伏電站的用地難題。三是易與其它產業相結合。海上光伏可充分發揮“光伏+”模式的優勢,將光伏電站與海洋養殖等進行深度結合,增加商業效益。光伏組件因為遮擋掉陽光而減少光合作用,對藻類的繁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此同時,海上光伏電站可作為水產養殖的輔助設備,既減少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又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從而提升整體商業模式的附加值。
海上光伏是水上光伏的延伸和發展,不管是光能利用,還是發電規模都要遠勝那些將電站建在江河、湖泊、水庫的普通水上光伏。
海上光伏電站主要分為樁基固定式和漂浮式,樁基固定式適合水位較淺、無場地沉陷等地質災害、水位變化較小的場地。漂浮式適合深海區域,以浮體、錨固等取代地樁和支架,是未來海上光伏的發展方向。正是這樣,目前法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進漂浮式光伏電站發展進程,全球擁有已超過350個漂浮式光伏電站。2021年,全球海上浮式光伏發電設備裝機量約為1.6GW;2022年,全球海上浮式光伏發電設備裝機量約為10GW,同比增長525%;2023年,全球海上浮式光伏發電設備裝機量約20GW。雖然國際上海上光伏電站仍處于示范或預商業化階段,還面臨著適應海洋環境難、規粵新海工建造的海工三用工作船英輝南方建造的風電運維船“量海101”模化難和市場化難等問題,產業瓶頸急需突破。但可以設想,隨著近海淺水區域資源陸續開發完成,各種瓶頸問題逐漸得以解決,全球海上光伏尤其是漂浮式海上光伏必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我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超過1.8萬公里,可開發海上光伏項目的海洋面積達約71萬平方公里,可安裝海上光伏超100GW。作為光伏大國,我國近年通過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大力推進海上光伏產業,取得了顯著進展和不俗成效,成為全球海上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第一的國家。
我國海上光伏項目開發建設陸續在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河北等沿海省份展開,多個大型海上光伏項目相繼落地,如在建中的中廣核寧德核電溫排區200兆瓦海上光伏項目、已實現發電并網的山東墾利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等,而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示范項目在江蘇連云港開工建設,則標志著我國海上光伏項目向規?;?、商業化邁開了重要一步。隨著國內光伏行業全產業鏈發展的不斷成熟及完善,海洋環境光伏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我國已經具備海上光伏項目規?;l展的初步條件。
我國海上光伏產業之所以迅猛發展,除了國家政策加碼,地方鼓勵支持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山東省推出了《山東省海上光伏建設工程行動方案》,并對建成并網的“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6個省市在近幾年政策中提到了海上光伏項目建設的促進辦法與激勵手段。
有海上光伏,就必定有海上光伏裝備制造。海上光伏離不開造船業,這是因為海上光伏電站建設需要海上打樁船、組件運輸船、運維船、吊裝船等船舶輔助作業和營運。海上光伏產業的強勢崛起,必定會拉動這些船型市場需求和研制。事實上,這類船舶訂單在近幾年大幅增加,許多船企紛紛進軍海上光伏裝備市場。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有:山東威海榮成承接了山東海洋集團藍鯤海工訂單,并于今年5月交付了海上光伏打樁運維船“藍鯤02”;天海融合防務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布局海上光伏市場,與南通中舟風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海上光伏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此外,海上光伏電站建設與海洋工程也關系密切,需要的輔助產品同樣多,譬如漂浮結構、發電平臺等。2023年,中集來福士就交付了自主研發的半潛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發電平臺。該裝備由浮式結構支撐系統、浮力材料系統、系泊系統等八大系統組成,可滿足在浪高6.5米、風速34米/秒、4.6米潮差的開闊海域運行。未來,伴隨海上光伏規模繼續擴張和相關裝備技術提升,將出現更多與之相關的船海產品。這不僅為造船業開辟新興市場,也為造船業抵御市場風險拓寬道路。
五、市場前景光明廣闊,敢于挑戰是出路。
不管是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還是海上光伏發電都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并且機會已經開始嶄露。雖然這些新興產業還處于探索階段,面臨的一些問題亟待優化和改善,但只要敢于直面挑戰,積極布局謀突破,立足實踐求進取,就一定能闖出一片新天地,在未來競爭中確立領先優勢。我國造船業應抓住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崛起機遇,精心謀劃、積極創新,快速搶占技術高地,以期贏得更大市場份額,為實現造船強國目標增添砝碼。
首先,國家應加大力度支持海上風電裝備、深遠海養殖裝備、海上光伏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更多傾斜和鼓勵,推動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和海上光伏裝備工程示范應用,并集合多行業力量共同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從發展經濟角度出發,對當地船企參與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研制予以引導和幫助。此外,海事、船級社等機構應積極編制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標準,通過規范促進精細化控制和建造成本降低。
其次,行業要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引導和組織船企、科研院所、大學院校開展交流合作,整合全行業力量共同攻關重大科研項目和核心技術,在自主研發上實現大的突破和提升。船企之間要立足實際,做好協同分工,大型骨干船企應依托自身優勢,在重大項目建設上發揮領航作用,中小型船企在既有細分市場上應繼續潛心做精做優產品。
再次,船企、科研院所等單位要加大研發力度,提前做好市場調研和相關技術儲備,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和國產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產品。當前,許多國家都在努力搶占高端的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和海上光伏裝備市場,力爭率先推出新技術打破行業瓶頸。為了在這條賽道實現領跑,國內船企可與國外船舶設計公司合作,吸收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不斷推動我國新興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上新臺階。
最后,船企要積極謀劃進軍新興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加強與風電、養殖、電力等行業企業合作。在營銷策略上要注重與相關行業展開合作,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合作過程中,還可通過融資租賃等金融手段來促進海上風電等裝備建造,以降低產業商業化的開發成本。
舞臺已成不覺間,正是身手展現時。新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蘊藏著巨大機會,為造船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動力。我國造船業只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發揚無畏艱難、勇于挑戰的作風,不斷開展科研攻關,聚精會神做大做強產業,就一定能在新興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大有作為,搶占到不俗的市場份額,成為新興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強國,為我國飛向造船強國插上雙翅。
推薦閱讀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