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略)科教城管理委員會委托,
(略)承擔了常州科教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要求,《常州科教城開發建設規劃(
(略)年)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工作接近完成,報告書送審前向公眾告知如下內容:
一、項目概述
常州科教城始建于2002年,占地5平方公里,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
(略)核心創
(略),由省教育廳、省科技廳與
(略)人民政府共同建設。園區總體布局上,分為高
(略)、研
(略)、孵
(略)三大板塊;高
(略)包含常州大學一所全日制本科學校和五所省屬高職院校,研
(略)、孵
(略)著力發揮“創新之核”作用,承擔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使命。
近年來,隨著常州“532”發展戰略、“兩湖”
(略)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的實施,常州科教城被納入“科教城-中以創新組團”,未來將圍繞科教城現有
(略)塊,依托武進國家“雙創”基地,合力推進科創走廊”東部
(略)建設,提升研發創新動能,致力于前沿科技、技術創新。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推進科教城創新發展,
(略)科教城管委會在現有研發和孵
(略)基礎上,明確了開發建設范圍、未來發展目標及產業發展方向,組織編制了《常州科教城開發建設規劃(
(略)年)》,
(略)-湖塘河,
(略)-天潤大道,
(略),
(略),總面積為1.62km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關于進一步加強產
(略)),《常州科教城開發建設規劃(
(略)年)》需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受
(略)科教城管委會委托,
(略)承擔了該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接受委托后對規劃進行了詳細分析并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現場踏勘,對規劃范圍內及周邊環境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在當地相關部門收集了資料,
(略)線進行了詳細研究和探討,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常州科教城開發建設規劃(
(略)年)環境影響報告書》。
二、規劃概述
(1)規劃范圍和時限
(略)-湖塘河,
(略)-天潤大道,
(略),
(略),總面積約1.62平方公里。
規劃期限:
(略)年,規劃基準年:2023年。
(2)規劃目標
瞄準“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和“532”發展戰略,以“服
(略)宇經濟”四大經濟;發揮“聚能、釋能、創能”作用,將常州科教城打造成為“國際合作
(略)、創新創業
(略)、科技服務
(略)、未來產業
(略)”。
(3)主導產業規劃
堅持以應用研
(略),打造機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合成生物、新能源、
(略),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服務業態。
三、現狀環境質量
(1)大氣環境質量:根據大氣基本污染物的監測結果,科教城所在
(略)為不
(略),重點污染物PM2.5和O3,園區內其他特征因子均達標。
(2)地表水環境質量:園區內部河道湖塘河兩個斷面存在氨氮、總磷超標的情況,納污河流武南河所有監測因子均能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略))Ⅲ類水標準要求。
(3)聲環境質量:園區所有測點晝、夜監測值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
(略))相應
(略)類型的相應噪聲限值要求。
(4)地下水環境質量:D1點位除氨氮、硫酸根離子、砷、汞外,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Ⅳ類及以上;D1和D3點位除砷、汞外,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Ⅳ類及以上。
(5)土壤環境質量:T1、T3、T4點位土壤監測因子均能達到《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略))第二類用地篩選值要求;T2點位土壤監測因子均能達到《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略))第一類用地篩選值要求。
(6)底泥環境質量:廢水受納水體武南河各監測點監測因子均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略))要求,河流底泥質量現狀較好。
四、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本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大氣環境影響、水環境影響、噪聲環境影響、固體廢物影響及生態環境影響等。
(1)大氣環境:
經預測,規劃遠期排放的SO2、PM10、NO2、揮發性有機物疊加現狀濃度后,
(略)格點主要污染物保證率日平均質量濃度和年平均質量濃度或短期濃度均滿足標準要求,疊加現狀值之后SO2、PM10、NO2、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占標率均小于100%。
(略)域現狀濃度值超標因子PM2.5,本輪環評預測了
(略)域規劃實施后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經預測和計算,規劃實
(略)域PM2.5的k值≤-20%,因此,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整體改善,大氣環境影響可接受。
(2)地表水環境
根據武南污水處理廠和武南第二污水廠流量計在線監測數據,2023年武南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水量9.8萬t/d(尚有余量0.2萬t/d),武南第二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水量5萬t/d(尚有余量5萬t/d)。規劃實施遠期,園區污水排放量為0.8萬t/d(按365天計),低于污水處理廠處理余量。因此,武南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可容
(略)廢水的排放。同時,根據武南第二污水廠排水的影響預測與分析,正常及非正常工況下,尾水排放影響總體可控。
(3)地下水環境
(略)發生滲漏的預測結果表明,
(略)泄漏會對地下水環境產生一定影響,7300天內對周圍地下水影響范圍約為115m。總體而言,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遷移速度緩慢,
(略)滲漏對地下水影響范圍很小,高濃度的污染物主要出
(略)范圍內,
(略)域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規劃期間,園區將嚴格落實《
(略)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實施意見》,排定規劃時限內
(略)(略)排查計劃,
(略)泄露事件發生。同時,結合有效監測、防治措施的運行,園區生產活動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基本可控。
(4)固體廢物
園區規劃范圍內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
(略),并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處置,處置率達100%,因此產生的生活垃圾對周邊環境影響不大;企業產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大部分進行回收或外售綜合利用,因此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除回收利用外,其余均按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委托有資質的單位:
(略)
(5)聲環境
科教城入駐企業采取一班制生產,不進行夜間工作。設備噪聲源源強在采取隔聲、消聲、吸聲措施,則在項目廠界處即可滿足限值要求。
(略)(略)邊約40m處就可衰減達到55dB(A),
(略)邊約50m可以達到55dB(A)。因此有必要對距離交通干道較近的
(略)等聲環境敏感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隔聲防護措施。
(6)土壤環境
園區在正常情況下對土壤環境基本無影響。只
(略)內企業所使用的有毒有害原輔材料發生泄漏的情況下對泄漏點附近的土壤造成一定的影響,
(略)內工業企業用地必須做好
(略)和
(略)地面硬化工作,且四周設有防滲處理的地溝,因此一般對周邊的表層土壤影響很小。
(7)生態環境
園區開發建設后,綠地、水域有所增加,建設用地有所下降,由此造成生物量增加。園區建
(略)域生態結構、生態服務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有一定影響,需通過優化布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整治和生態綠化的建設,盡可能將上述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要點
針對本規劃產生的主要環境影響,本次環評提出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大氣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加強工藝廢氣污染控制,大力推進顆粒物、有機廢氣、惡臭污染物、氟化物和酸性廢氣等污染控制,無組織排放廢氣應采用收集后集中處理的方法,確保生產工藝尾氣、無組織排放廢氣經過處理后,能夠達標排放。2)推進企業VOCs管控整治提升,推動揮發性有機物清潔原料替代,鼓勵企業嚴格按照要求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清潔原料替代,強化VOCs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加強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密閉管理,深化VOCs治理設施運行管理,全面排查所有VOCs治理設施的管理臺賬的完整性和規范性。3)嚴格項目準入條件,提高節能環保準入門檻,優先引進污染輕、技術先進、生產規模大的項目,同時根據入園企業性質和污染程度,合理布局。4)嚴格落實空間防護距離,入園項目嚴格按照環評要求設置大氣防護距離,并適當設置綠化隔離帶,污染較大的企業盡量遠離
(略)等敏感點。5)強
(略)環境監管,定期
(略)內各企業廢氣收集、
(略)的運行情況及處理效果,及時對廢氣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的企業提出相應整改要求。6)實施精細化揚塵管控,加強工地綜合治理,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加快“智慧工地”建設,施工工地嚴格執行最新的“六個百分百”細化標準。
(2)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地表水:1)實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規劃期間,
(略)建設和改造,保證新
(略)企業廢水100%接管,發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效益,規劃末期污水接管率保持100%。2)強化企業廢水處理控制,為確保武南污水處理廠和武南第二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應嚴格要求各接管企業廢水必須達到污水處理廠的接管標準,達不到接管標準的企業應自行進行預處理;園區內科研企業和科研機構實驗廢液作為危廢委托有資質單位:
(略)
地下水:1)加強源頭控制,從設計、管理各種工藝設備和物料運輸管線上,防止和減少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加強企業初期雨水的收集和預處理,對廢水收集管道、廢水貯存、污水處理設施采取防滲措施,建設防滲地坪。2)加強危廢貯存場所的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采取防淋防滲措施,以防止淋漏液滲入地下。3)加強應急響應,一旦發生地下水污染事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4)實施地下水環境整治提升,進一步組
(略)內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及周邊的地下水環境風險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工作,開展重點采樣監測,掌握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科學評估風險水平,構建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控長效機制。加強地下水環境風險排查及管控,分析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針對非地質背景導致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的,及時采取管控或治理措施,推進地下水環境質量達標。
(3)聲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加強建筑施工噪聲的防治與管理,進一步規范建筑施工噪聲管理,建筑施工首先應使用低噪聲建筑機械,減輕建筑施工造成的噪聲污染,并對作業場所采取隔聲和消聲措施。2)加強工業企業噪聲污染的防治與管理,要求各類工業噪聲源采用隔聲、吸聲和消聲等措施,必要時應設置隔聲設施,以降低其源強,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3)加強交通噪聲污染的防治與管理,控制車輛噪聲源強,整車噪聲不得超過機動車輛噪聲排放標準;
(略)建設,
(略)絡,
(略)面保養;
(略)兩側的綠化,利用綠化帶對噪聲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加大交通噪聲的衰減。
(4)固體廢物污染減緩措施
1)加強一般工業固廢的管理與處置,一般工業固廢如邊角料等按循環經濟原則和理念盡可能在廠內回收利用。2)加強危險固廢的處置,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略))(2013年修訂)、《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蘇環辦〔2019〕327號)規范
(略)內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強化危險廢物轉移管理。
(5)土壤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1)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建設用地使用前均要進行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排放重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增加對土壤環境影響的評價內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并確保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實到位。2)加強場地調查及修復工作針對搬遷關閉的企業,應當在其土地出讓或項目批準核準前完成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以保障工業企業場地再開發利用的環境安全。3)加強土壤環境監管監測,加強土壤的環境監測,督促重點監管單位:
(略)
六、總結論
在落實本規劃環評提出的規劃優化調整建議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后,園區發展規劃與上層規劃、相關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規劃基本協調,園區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產業定位等不存在重大環境影響。根據本規劃環評報告提出的優化調整建議對規劃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并嚴格落實本評價提出的優化調整建議、各項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后,該規劃在環境保護方面是可行的。
七、建設單位:
(略)
建設單位:
(略)
聯系人:
(略)
聯系電話:
(略)
八、環評單位:
(略)
環評單位:
(略)
聯系人:
(略)
聯系電話:
(略)
E-Mail:
(略)@qq.com
九、公眾提出意見的主要方式:
(略)
以信函、傳真、電子郵件或者按照有關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
(略)
十、公示說明
公眾可在公示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環評機構、建設單位:
(略)
公示發布單位:
(略)
公示發布時間:2024年7月15日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免費查看免費推送
|
上文為隱藏信息僅對會員開放,請您登錄會員賬號后查看, 如果您還不是會員,請點擊免費注冊會員
【咨詢客服】 |
朱婷婷 |
 |
【聯系電話】 |
13581708390 |
【客服微信】 |
13581708390 |
|